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秋心愁     
秋,似乎注定是个伤感的季节。黄华叶衰,秋风萧瑟冷,万物都已临近轮回的边缘。丝丝凉意更使人心灰意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愁之广,之多,之长,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应该遵循联想和想象原则。即读者在阅读诗歌时 ,要善于进行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做到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最终达到与作者心情的契合。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词《青玉案》的结尾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他把无形无状、虚无缥缈的相思“闲愁”比喻成烟草、风絮、梅子雨 ,妙在何处呢 ?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闲愁”像那满野烟草 ,春天的草 ,到处都是 ,这等于说闲愁到处都是 ;“闲愁”像满城的风吹柳絮 ,春风一起 ,柳絮满城乱飞 ,谁又能数得清…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不论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如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对梦雨廉纤 ,愁随芳草 ,绿遍江南” ;不管是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还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读之 ,定会百嚼不厌 ,回味无穷 ,李清照这个女性词人 ,她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 ,加之独特的经历 ,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 ,格外深刻。可以说 ,李清照把愁绪写到了极至。淡淡的闲愁李清…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善言“愁”,许多言“愁”名句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共计有3845个“愁”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春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以春草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词人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愁的意象来表现内心深处的万般愁绪。有的用春草表现愁的不可抑制,有的用流水表现愁的连绵不断,有的用柳丝表现愁的缠绵悱恻,有的用舟载愁以衬托愁的沉重。唐宋愁情词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含蓄、委婉、缠绵的意境,千年之下,得到了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5.
诗词与别号     
我国古代诗人词人中,常因自己写的诗词吟咏一物或独特佳句而得别号。这些别号很风趣,表现了诗人词人的风格情调,耐人寻味。现介绍几位,供大家学习鉴赏。贺梅子。宋朝诗人贺铸,曾写过一首众皆叹服的词《青玉案·横塘路》,词的结尾几句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以具有地区、季节特征的烟草、风絮、梅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暮春烟雨图,恰好表现出充满“闲愁”的凄苦内心:“烟草”连天,是表示着  相似文献   

6.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7.
诗词与别号     
我国古代诗人词人中,常因自己写的诗词吟咏一物或独特佳句而得别号。这些别号很风趣,表现了诗人词人的风格情调,耐人寻味。现介绍几位,供大家学习鉴赏。贺梅子。宋朝诗人贺铸,曾写过一首众皆叹服的词《青玉案·横塘路》,词的结尾几句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以具有地区、季节特征的烟草、风絮、梅雨,  相似文献   

8.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词把“愁”作为主调 ,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有“惜春愁国” ;也有“相思愁爱” ;更有“愁己悲国”。在“愁”的同时 ,流露着忧国忧民的豪迈之气。这种闲愁别恨伴随了她一生 ,为世人传诵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根据其生活和创作历程,辛弃疾的愁情主题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仕宦稳定的20年(1162-1181);二是42岁以后,罢官不定的25年(1182-1207)。纵观辛弃疾的词作,他一生词作愁情的主题的特征是“闲愁”,一种与众不同、意味独特的“闲愁”。一、辛弃疾词作“愁情”主题的内涵仕宦时期,辛弃疾的“闲愁”,是以悲叹…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分析这首词最后四句在修辞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衡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贺铸 (10 5 2~ 112 5 ) ,字方回 ,晚号庆湖遗老 ,本姓庆不姓贺。据记载 :“铸身长七尺 ,貌奇丑。寡发 ,面色青黑而眉目耸拔有英气 ,时人谓之‘贺鬼头’。”在中国历史上有的人以美貌出名 ,如宋玉、潘安 ,常言“貌比潘安 ,颜如宋玉”。潘安每次坐车出去 ,如果有妇女见到他们 ,都把鲜花水果扔到他车上送给他。相反的晋诗人左思 ,长得极丑 ,妇女们要见他走过 ,就丢石块。…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4.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 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 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宋代词人中,贺铸的名气虽不及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显赫,但是,这位以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 ,国破家亡之痛 ,贬谪失意之愁 ,少妇闺阁之怨 ,亲人别离之绪 ,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怨愁自然成了我国古代文人感情抒发的重要内容。而在言愁的古词中 ,“柳”这一意象似乎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从而在中国词史上流下了许多有关的名篇佳句。“柳”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进入文人作品 ,当然是借助情景相生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大致说来 ,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 )运用渲染烘托之手法 ,以愁景抒愁情。人遇悲心事 ,景暗万念灰。词人们也就常用灰色、阴暗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郁和悲愁。柳永是言愁高手 ,他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  相似文献   

17.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闹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18.
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大量的“闲”、“愁”出现,且有许多与“闲”、“愁”相关的意象。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炎的词定性为闲愁词,并初步分析了他的闲愁词的创作环境与他创作时的心境,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词学观念的指导,他的闲愁词中的相关意象与其词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张炎其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19.
愁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是双溪蚱蜢舟载不动的无尽情思:愁是柴米油盐中的患得患失.是生命浮沉中的长吁短叹:愁是一种可以令明丽的天空密布乌云的心绪.是一种可以让柔弱的双肩承担起重任的意识。不必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需道“试问闲愁都几许”.对于“愁”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认识.请以“愁”为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