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一、主旨延伸如《庄子》一书,教材选入《秋水》和《逍遥游》,《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选入了《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鹏之将南徙后,插入“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汤之问棘”之后,又有类似的关于“斥”的一节: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这两节的理解,对这三种“小虫”的形象的分析,历来都较含混,影响最大者当数郭象。他在“蜩与学鸠”一节下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在“斥”下,…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5.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之二虫又何知?”,对其中的“二虫”的理解,以往各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鸠,有的认为指的是鹏、蜩。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中关于获取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的方法的阐释,以及对‘二”、“虫”、“二虫”的考证和“之”字的分析,同时参考郭庆藩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探讨“二虫”的具体内涵:“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鸩”。  相似文献   

7.
怎样较好地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教本和读本,特别是怎样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使“教学两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试谈八种处理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主旨延伸法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的精神,或叫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几篇文章,可能和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阅读时有共同的问题需要注意。这就有必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   如《庄子》一书,教本选《逍遥游》,《读本》选《庖丁解牛》和《秋水》。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侍”的,都不能达到所…  相似文献   

8.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9.
庄子《逍遥游》"笑"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逍遥游》就是典范。它思想玄虚,意蕴复杂。曲折变幻,正论奇想,茫无畛际,是一篇趣味浓厚的奇文。在语言运用上更是虚实相杂、庄谐并举。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它。 从《逍遥游》全文来看,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是本篇的寓言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纲。让人惊奇的是,这部分有三个“笑”字;第一是蜩与学鸠的笑;第二是斥 的笑;第三是宋荣子的笑。人们不禁要问.它(他)们为何要“笑”,“笑”的是什么呢?三个“笑”的含义是否有区别?《庄子·天下》说…  相似文献   

10.
李仁甫 《师道》2003,(12):27-28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文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个光怪陆离、荒诞虚幻的意象。这也是《逍遥游》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仅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中节选部分便有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等拟人化并寄托了庄子思想的意象,也有彭祖、  相似文献   

12.
庄子以《逍遥游》为宗本,把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生活”描绘为“游”于“逍遥”之境的幸福.从物我关系的视角来看,“逍遥”在我、在物,也在物我之外,它是物我统一下的个体存在状态及心灵感应.基于这一视角,从执“我”之性而囿于“有所待”的逍遥、与物化一而“游无穷”、“无己”任物而至“无何有之乡”这三个层面,试对《庄子·逍遥游》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对《逍遥游》的解读中,蜩与学鸠大都是被嘲讽的对象:天地局促、见识短浅、自鸣得意、毫无自知。而大鹏却成了积极奋发、引人向上的意象。这种理解,不仅会导致文意中的许多矛盾,而且与庄子的本意也大相径庭,甚至于恰恰违背了庄子的本意。一、鲲鹏不但不为庄子所肯定,相反正是庄子所贬抑的对象尽管大鹏腾飞时气势磅礴、惊天动地,但是在南迁的过程中却显示了许多的无奈和被动。首先,它的起飞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六月海动”、没有九万里高度、没有“扶摇”之风势,也就无从上飞至九万里高空。耐人寻味的是,行文至此,插入了“天之苍苍,其…  相似文献   

14.
小与大     
李晗堃 《高中生》2012,(4):55-55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大小之辨”的问题。庄子在他的天才篇章《逍遥游》中说,斑鸠、鹚雀一类的小鸟认为自己飞离地面一两尺便足矣.甚至肆意嘲笑高飞几万里的大鹏。小雀儿与大鹏应该有小大之别了,但庄子还是认为,就算大鹏一举九万里,也是“风在下矣”,即有所待,不能无拘无束,不能自由自在,这就等同了小与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阐明了庄子一切听任自然的思想,创造了一个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的前半篇出现了三组形象:就形体而言,从硕大无比的鲲鹏,到渺小的蜩、鸴鸠、斥鷃,以至于微细的尘埃;就寿命而言,从长寿的冥灵、大椿,到短命的朝菌、蟪蛄;就修养而言,从忘却一切荣辱得失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小有所能的俗人,无不“犹有所待”,受到空间、时间、道德观念等等的限制,未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怎样才算真正逍遥的境界呢?文章在上述丰富多采的形象的基础上,引出了唯一的一小段议论: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他以为的“逍遥”即是“无所待”,因而引起众人反驳,说这是“唯心主义的诡辩”,因而对他的观点予以消极评价。我初读《逍遥游》,对庄周老先生的“无所待”并不认同。比如说,庄先生先言万物皆有所待,都需要条件才能生存。到后来却说,自己追求无所待。怎么追求?难道还能不生存吗?再读之后,且把唯心主义放在一边,庄子所说无己、无功、无名,与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避世、清高,都是为自己找一份逍遥,而与当时世俗相悖。然而,在《漫话清高》中,学者金开诚说历史赋予“清高”的附加含义中,欲清高之“实”与“名”兼得,不仅不…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中国,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儒家的孔孟、法家的荀子、韩非;墨家的墨翟;道家的老子、庄子等。其中,我最钟情于道家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探索人生的快乐和修养,最能集中体现其思想的文章非《逍遥游》与《齐物论》莫属了。逍遥便是快乐的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呢?庄子用大鹏、蜩与鸴鸠做了形象的比喻,让人难以忘记。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形,有几千里之大。鲲变成了鸟,叫做鹏。鹏的背脊  相似文献   

20.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