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云金芽孢杆菌(Bt)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Cry蛋白。随着Cry蛋白的杀虫活性被证实,对B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在Cry蛋白的改造上,以期更好的利用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上。而对Bt在生态学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对Bt的生态位、Bt试剂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和新型cry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相关应用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作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t毒素基因的修饰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表达上。在室内和田间的实验表明,对靶标害虫的控制取得满意的结果,并有一些转Bt作物已推广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等是一些在农业上很有应用前景的基因。最后对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最近为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这两种水稻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4.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5.
向阳 《百科知识》2007,(4S):33-34
去年,绿色和平组织委托食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权威——德国基因时代公司检测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部分婴儿辅助食品,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亨氏营养米粉中含有转Bt(土壤苏云金杆菌)基因的水稻成分,而Bt基因是被转移到水稻或其他食品中抗虫的。这个消息让不少消费者,主要是为人父母者大吃一惊,自己的孩子所吃的婴儿食品是否安全?  相似文献   

6.
荒唐的奇想?不同植物之间的基因嫁接可能会产生新品种,那么,人与植物之间的基因“嫁接”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也许这一想法有些荒唐,然而,奥地利科学工作者乔治·特雷梅尔和日本科学工作者福原志穗就萌发了这一“荒唐”的念头,他们打算将含有人体遗传信息的基因植入普通的树中,让这种“基因树”带着人类的基因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乔治·特雷梅尔和福原志穗在2003年就用完整的“人类基因”取代苹果树中无用的“垃圾基因”,培育了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苹果树。如今,他们决定把这个小小的实验成果变成一个名为“生物存在”的大商业方案。诱发奇想和…  相似文献   

7.
去年,绿色和平组织委托食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权威——德国基因时代公司检测在中国市场销售的部分婴儿辅助食品,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亨氏营养米粉中含有转Bt(土壤苏云金杆菌)基因的水稻成分,而Bt基因是被转移到水稻或其他食品中抗虫的。这个消息让不少消费者,主要是为人父母者大吃一惊,自己的孩子所吃的婴儿食品是否安全?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研究表明 ,人类的疾病与 DNA遗传基因有密切相关。人体衰老、患病 ,实质是基因受损导致人体器官的细胞老化和损伤。基因受损 ,则遗传信息指令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体内一些有用的化合物 ,如蛋白质、脂肪、糖类、酶、激素等的合成代谢也不能正常进行 ,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给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之用 ,而使老化的细胞留在体内 ,老化的细胞既无细胞分裂的能力 ,也没有免疫力与抵抗力 ,一旦细菌侵入 ,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病”。如何修复受损基因 ,首先由美国科学家达尔贝科在 1 986年提出并筹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05,(12):29-29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研究水平跃居世界领先。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增产幅度一般达25%以上。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亩棉田适宜种植杂交棉,若按此推算,理论上可新增皮棉80万—100万吨,增收100亿—120亿元,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亦即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长江流域棉区。从1999年起,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率领的课题组与邯郸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研究,经过…  相似文献   

10.
诚夫 《世界发明》2002,25(9):21-21
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争议日趋激烈,引起了全世界公众的高度关注。△黑脉全斑蝶与Bt基因黑脉金斑蝶颜色鲜艳,美丽多姿,翅展达10厘米,定期不辞艰苦地迁徙,是科学家研究的对象。1995年5月,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宣称有些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