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分析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内外动因。《水浒传》在民间长期的流变过程中产生了某种“召唤性结构”,使得对此浸染已久的金圣叹萌生了“腰斩”之举,从而产生一部理想中的《水浒传》以寄托他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治因素一直是讨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与《西厢记》的重点,但把《水浒传》和《西厢记》结合起来研究,可发现应有四个主要方面影响着金圣叹的“腰斩”:一,历史来源;二,人生观与世界观;三,文学批评创造性;四,文法艺术要求。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交织下,金圣叹斩定了《水浒传》与《西厢记》。  相似文献   

3.
<正>对《水浒传》这部小说,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封建时代,卫道者咒骂它“奸盗诈伪”(李开先《笑散》引);有识文人则冠之以“忠义”,说它“有《春秋》之遗意”(李贽《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今人则或称它“歌颂了农民起义”,或谓之赞美了绿林英雄,或责之宣扬了“投降主义”……观点分歧,莫衷一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将《水浒传》与《离骚》、《史记》等合称为“六才子书”,如果说这之中有比儒家“六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浒传》中乡村意象的文本解读,具体分析了“村景”、“村酒店”和“村庙”等意象,从诗化的语言中探究所蕴涵的俗文学里文人化因素和其创作倾向,从模式化的内容中发现民俗文化的痕迹。乡村是《水浒传》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环境,解读其中的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水浒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当中,现代文学史被片面认为是一部“模仿史”。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传承与独创为文学维度,论述《子夜》与中、外文学作品影响研究的现状,对《子夜》的影响研究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以求还原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法制文学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萌芽。经过两汉至唐宋的发展 ,中国法制文学在元代已趋于成熟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则是其艺术成熟期的杰出代表。人们过去对法制文学研究得不够 ,以致对《水浒传》的主题和它的某些人物形象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从法制文学的角度来看《水浒传》 ,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许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贵刊今年第一期《文学知识》栏内姜希祁同志的《小说杂话·古人轻视小说的缘由》一文中说道:“明朝人传说,罗贯中因为写了《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而罗贯中写的是《三国演义》,这已是一般的文学常识了。《文学知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评点大家,其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影响甚大.而他本人学识广博,对儒释道均有涉猎.金圣叹佛学根底深厚,经常聚众讲经说法,对佛教颇有独到的研究.然而,在他批点的《水浒传》中,却有很多对佛教以及僧人的讽刺和批判.一方面,由于《水浒传》本身对佛教多有贬斥态度,金圣叹得以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圣叹自己对伪佛学和伪僧人的不满.归根结底,金圣叹并不反对佛教,反对的是“伪佛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评本《金瓶梅》成书年代辨说王辉斌作为清初著名文学理论家的张竹坡,虽英年早逝,但其对《金瓶梅》的批评,不仅上承金圣叹的“腰斩”《水浒传》,下启脂砚斋的《红楼梦》,而且还以专论的形式,突破了自李贽开创的以评点形式研究小说之藩篱,给中国文学批评史增添了光...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1608—1661)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美学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一生酷爱文学,曾评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美称之为“六才子书”。其中,价值最高,给予当代和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清人冯镇峦称:“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实非溢美之词。金圣叹对《水浒传》尤有偏好,认为“天下之文章,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的佛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水浒传》中的佛道描写,反映了“水浒”时代是怎样的社会宗教现实?二、大量的佛道描写对《水浒传》的结构、情节及人物刻画,有哪些影响和推助?三、透过《水浒传》中佛道人物的塑造,看《水浒传》的作者有怎样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序二》与《序三》《读第五才子书法》,由于处在道统语境与审美释义的对话困境之中,金圣叹预设:“忠义”与“水济”的现象对立、“朝廷”与“绿林”的现实对立、“施、罗”创作的本质对立,从而确立其腰斩和评点《水浒传》的理由与权力。再从《水浒》与其他“圣贤书”、“才子书”的对比释读,完成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释义,从而确立其独特的小说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元末清初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中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的玄幻内容,神秘主义、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相交杂糅在这部小说中,形成了《水浒传》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将把《水浒传》中的奇幻内容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幻色彩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成因以及作用,对《水浒传》进行文学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属于什么性质是研究《水浒传》必须弄清的问题。从《水浒传》中的描写看,梁山好汉大多干的是“盗”的勾当,他们攻打官兵时往往没有计划,与敌人厮杀时不分老幼妇孺统统杀死,没有夺取政权的意识,只是固守梁山,占山为王。这一切都表明了梁山好汉是绿林豪杰。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通过造反与招安两种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展现了“江湖”化与“庙堂”化的融合、渗透与排斥。从这种化视角阐释梁山水泊的内部冲突,对深入理解《水浒传》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12月,有网民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清除。该网民列出的主要“罪证”包括: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的行为,等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对此做了认真回复(回复摘录见文后链接),从《水浒传》“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理论著作。不独理论贡献卓越,而且从体式、理论、批评方法等方面,影响了整个清代的小说评点,成为竞相师法的评点典范。因此,金批《水浒传》在中国小说批评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学术上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世纪前半段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诠释作了爬梳,企图从中找寻脉络,给后来研究者们以启发.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倡导新小说,反对旧小说,利用西方思想启迪民智,而黄人,定一等人又全面肯定古典小说,以古人之作宣传西方思想,这一时期,《水浒传》是他们手中有力的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界,旨在从思想上发起一次革新运动,思想核心是人的觉醒,本质内核是“个人主义”.从主题思想看,政治介入阐释小说是主流;“九一八”事变后,《水浒传》作为一部抵抗异域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被爱国主义作家改编或新编为诸多文艺作品.总体来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多世纪里关涉《水浒传》研究,都较以往更为深入、全面,诠释更为透彻,思路也具有代表性,但这一时期《水浒传》研究,较多受到政治思潮、阶级观念影响,导致对其诠释不无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