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文化经典导读活动在全国大规模地进行,但也存在严重的死记硬背、外热内冷等现象。读经教材的编写问题是制约读经活动的瓶颈,应打破读经时代、文体的界域,按照写作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重新进行分类编排。在使用读经教材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读经情趣和培养学生活用诗文的习惯。提倡采用检查评比等方式,有效激励学生的读经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皇权时代,读经乃封建教育的题中之义。辛亥革命后,中小学教育读经开始遭到普遍的质疑。但伴随民国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反反复复,读经问题也一而再地引起政界和学界的争论,经历一个废止、恢复、半废半行到完全消失的过程。认真回顾和反思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读经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理性地认识中小学"读经现象"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关于“读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当前的“时尚词汇”。其实中国有两千年的“官方”读经史,“读经”也和中国传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亥革命之前,读经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读经是个人通过科举仕途之路,跻身士大夫阶层的必要条件。直到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之时。才下命令废除了小学读经科。然而读经并未从此走下历史舞台。民国成立后,又先后掀起了三次“读经”运动,其主导者分别是袁世凯、章士钊和何健等人。这三次“读经”运动“寿命”都很短,不久就陷入侵旗息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道德教育由来已久,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而成为学校课程始于清末新政。清末中小学德育课程以修身为主,国文、历史、地理为辅,并在中学开设专门的法制类课程。后经历政治制度更迭、社会制度变迁,民国时剔除读经讲经科,设置公民科。本研究选取与德育课程关系密切的修身、公民科文本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师范学校(堂)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自壬寅癸卯学制中单独设立修身科起,编制德育课程便成为将道德教育付诸实施的重要工作。德育课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1923年)的变革,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道德教育实施的认识和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变革的历程,分析德育课程变革的基本特点及其得失,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新世纪学校德育课程的编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国成立以后,除读经讲经一科的废除之外,近代中小学德育课程大致保持清末新政时期的基本框架,即以修身科为主导,以国文、历史、地理诸科为辅助,与相应的管理、训育〔1〕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高中试验本新教材在关于抗日战争的一章中增加了关于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内容。教材所指是1937年7月的庐山谈话。为对蒋介石的庐山谈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对蒋介石1937年7月对卢沟桥事变发表的关于抗日的庐山谈话和1937年9月发表的对《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庐山谈话,一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读经活动"的展开颇有"星火燎原"的势头,对儿童读经一事,提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有之。从时间、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四个维度认真剖析儿童读经现象,探讨儿童"读经"是否是稳妥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财贵先生在台湾提出了儿童读经活动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小学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针对儿童读经的现状,国内的许多学者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其意义、阅读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些  相似文献   

9.
于建福 《教育学报》2012,8(6):26-32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1.
经典研读是人文教育非常基本的途径。人文教育中有关经典研读存在着永恒观、相对观和权威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各有千秋。在人文教育中实施经典研读必须注意营造适宜环境、确保研读质量和重视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时代,读“经”是必要的。但何为“经”,“当今时代”有何特点,这些问题要先搞清楚,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读经。  相似文献   

13.
萧宗六 《教育学报》2007,3(1):76-78
一些现代私塾开设读经课,要求少年儿童用大量时间读经;有的教育专家也公开倡导少儿读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这种现象是逆潮流而动。五四运动时期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读经,提倡科学。读经不能救国,少儿读经弊多利少,都早有定论。现在倡导读经,是教育的倒退,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注定是短命的,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应该经常诵读国学经典,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神养料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让传统文化深入内心,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可以扩大一个人的思维格局,培养优秀人格;诵读经典,可以提高效率,事半功倍;诵读经典,可以锻炼思维,凝神聚力;诵读经典,可以强健体魄,增进感情。  相似文献   

15.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古籍阅读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多大学生的自发阅读盲目无序,以致入宝山而空手回,从而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方法上予以指导:第一,要了解古籍的概貌,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对古代文化成果有全面的把握;第二,要分清轻重,取重弃轻,了解各种古籍的性质,分清枝干源流,并注意选择版本,做到去芜取精;第三,要扎实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多读基本典籍,做到循序渐进;第四,要保持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求真求是,做到读书得间,使古籍阅读有助于自己人生境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读经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将经典称为名著(Great Books),认为名著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恒性,并提出了“名著”课程观。借鉴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观,我们可以从读经的价值、读经的选择和读经的方法三个维度得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浅谈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取知识,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悠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本文从经典阅读问题的出现(意义)、经典阅读的教材及阅读的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认为,经典阅读是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经典,转化为现代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经典的哺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具有浩然正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效.主要因为读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科学的定理型知识范式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产生了本质主义与还原主义的诱导偏向 ,阅读原典作品受到诸种概论模式的排挤。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学术史与知识训练 ,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生基本考核指标 ,是否拥有成熟的经典文本导读课程体系 ,则是大学文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