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做抽象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文学共同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的时空阻隔,使得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两岸文学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寻根文学”这一两岸共有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性研究,希冀对两岸文化之根的整合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女性情谊”为视点,记述新时期女性文学在“五四”时期复苏的女性意识及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双重作用下的发展沿革,指出文本中女性叙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并进而阐释产生局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现象,对于纠正今天五四“平民文学”研究中的偏颇,启发今天学术界对于现代文学名词术语的清理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信多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论”或“消亡论”。无论从文学内部本质特性来说,还是从人类普遍的审美性及当下文学更生存续的发展势头看,都很难得出文学走向“终结”的结论。但这也警醒人们应重新考量文学发展的多变情势,充分看到人类的文化能动性与文学的自律性,以积极引导并推进文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被五胡和汉族政权割据。他们互相攻伐,混战不休。中原文明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但处于关陇之地的“三秦”文学,却因为统治者注重文化建设等原因而有一定的发展。前秦氐族苻氏和后秦羌族姚氏的汉化,以及汉族士人和僧侣的推动使“三秦”之地作家众多,影响较大,文学特质鲜明,在十六国文学中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毛泮文 《天中学刊》2002,17(3):121-12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便是六朝文学内容的浮丽、词藻的华美堆砌,后人多用“绮丽”一词概括之。其文风对后人影响深远,但对其评价却有褒有贬。为公正、客观地认识其文风,很有必要对六朝文学的成因进行探讨。 其时,文坛的情况是“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秀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1](P416)。从曹丕开始,文学的绮丽之风便日渐盛行。晋武帝太康时期,文学一意追求辞藻华美,对偶工整,走向了形式主义,典型的如陆机和潘岳,二人追求诗的绮丽,其作品在晋代都非上乘。南朝时,骈文…  相似文献   

13.
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谈到了文学对于“文学本身的使命”,他所理解的“文学本身的使命”是要以情感为本体,以“表现”为手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既“全”而“美”的文学作品来。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文章结合当前的文化语境对“十七年”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从思潮、作家、作品三方面探讨教学的可能性,以使“十七年”文学教学既能摆脱以往的政治史模式,以审美、客观的态度去观照“十七年”;又兼顾其特殊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兴的“西部文学”,理论探讨既富有前景又存在挑战。对“西部文学”的研究应全面顾及其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性,适当的理论借鉴,是“西部文学”理论建构的合理参照。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18.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消除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文学情感本质的清醒认识与大力弘扬,在明代言情文学思潮的激发下,把传统的文学情感论提升到了“唯情”论的高度,并且对文学情感生发的主体性原则、文学情感的审美表现,以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