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中华》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出版的一张非常有影响的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四五万份.1982年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红色中华》合订本,其中虽有若干缺期,但却未见有重刊.而现有部分史料却证明,1934年秋至1936年春,《红色中华》曾分别在江西和陕北出版了若干刊期相同,内容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造成这段时期《红色中华》刊期重复的原因,是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消息闭塞,尚不知道留守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瞿秋白等同志曾继续出版过若干期《红色中华》,因而《红色中华》在陕北复刊时仍沿续了长征前在瑞金出版的期号.  相似文献   

2.
《新中华报》社的前身是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和红色中华通讯社为一套组织机构,两块牌子,周以栗为《红色中华》主笔。不久,周以栗离任养病,由王关澜负责,编辑有李伯钊等。之后,梁柏台、杨尚昆、李一氓、瞿秋白等曾任《红色中华》主编。从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出版的《红色中华》四十九期起,改周刊为三日刊。而从第一百四十九期起,改为双日刊。直到一九三四年十月。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全部活动,同样也包括党的新闻工作在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次年1月,《红色中华》即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红色中华》改为《新中华报》,同时创办新华通讯社。当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办。其后,党中央又在延安创办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的《共  相似文献   

4.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一个重要报纸.红军长征前,在江西瑞金出版;长征胜利后,在陕北复刊.一九三七年一月,在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改名为《新中华报》.当年《红色中华》的工作人员不多(编辑部和电台加在一起,通常只有十人左右),今天健在的更少.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任质斌同志,长征前后都在《红色中华》工作,担任编辑、秘书长.一九七九年底,他由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调任国务院文物管理局局长,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他交卸工作之际,我们访问了他.他热情地回答我们的问题,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下面是任质斌同志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副局长张海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等领导先后来到江西省瑞金市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的历史,考证苏区时期的广播事业和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起源,指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修复以及布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5年8月3日停刊。长征途中,《红色中华》报停刊期间,《红星》报既是中革军委的机关报,又代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担负着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的红歌,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以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8.
“红中社”的全称为“红色中华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在出版报纸的同时,还将一部分新闻编成电讯稿对外播发.中央苏区没有建立一个通讯社来专门从事新闻发布工作,所以由《红色中华》报社兼差代办.“红中社”不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所谓“一苏大会”开幕之日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的说法,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兼做编发新闻电稿的工作.这项业务在1939年从新中华报社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新华通讯社遂告诞生.  相似文献   

9.
战争年代党报的经营与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兴起直接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报业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1947年3月的解放战争时期,16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三份党中央机关报。在恶劣的战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经营发行的管理,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使党中央机关报起到了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执政的“试验田”。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中华》对苏区社会进行了变革性的改造与治理,对于改变过去颓废落后的社会生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局部执政实践,当时的社会治理经验值得探究,在重视媒介协同治理的当代社会,总结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借助报刊开展社会治理的经验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中华》进行社会治理的动因入手,从政策宣传、工作指导、群众动员、群众教育、廉政监督五个层面分析《红色中华》协同开展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并由此提出,《红色中华》在协同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了出色的“宣传者”“指导者”“组织者”“监察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赵勇 《大观周刊》2011,(51):231-232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充分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新闻媒体在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等方面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那那时候敌我的力量十分悬殊。因此有少部分的官兵以及普通民众对革命的胜利抱有一种悲观的情绪。为了及时的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利用新闻媒体的特殊的功能,全面的发挥钎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广泛的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在这其中的新闻媒体,《红色中华》与《红星》就是其中的典范。《红色中华》,《红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很大的舆论宣传作用,其中在政治,翠事,筝其它方面的宣传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红色中华》,《红星》以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灵活多变的进行报道我军在前线英雄善战,取得了巨大胜利,这种宣传给敌人以震慑,对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红色中华》,《红星》通过对政治,扩红。筹集粮食等方面的宣传.对革命的胜利确实起了巨大的4~J~oi  相似文献   

12.
《红色中华》报是我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中间曾一度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共同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红色中华》等报刊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中共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的基本经验。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批评思想和实践,形成于瑞金时期。理论源头来自于列宁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10):107-108
<正>《青年实话》事件是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两份党的报刊—《青年实话》与《红色中华》之间的一场纠纷。《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红色中华》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出版的苏区政府报纸。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解放日报》改版置于党报传统中进行研究,通过考察《红色中华》和《新中华报》的所有版面,本文发现:无论是《解放日报》改版前"以外为主"的版面安排,还是它从"以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版面调整,都与《红色中华》和《新中华报》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转轨变型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们的新闻事业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发展起来的,从《新青年》到《人民日报》,从红色中华通讯社到新华通讯社,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无不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进城以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我们一般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大公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晚清时期,(1902—1911年)这一时期就是《大公报》英敛之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朱颢莹 《新闻世界》2011,(12):148-149
在土地革命期间,《红色中华》发挥着宣传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324期《红色中华》报中涉及女性的报道进行分析,并且从宣传报道的形式归纳出该报主要借助口号、社论、树模范和宣传画等形式来塑造女性社会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自1923年1月从苏联回国,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和《红色中华》等党的报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怎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曾被称为职务最高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为《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提供过大量消息等新闻稿件。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优秀评论。笔者最近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中的新闻作品.认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撰写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