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达光 《军事记者》2012,(12):50-50
我参与的空降兵某部安全文化探源系列报道和深度解读,于2012年9月下旬刊登于《空军报》。作为空军报社年轻的编辑,回顾王斌社长在军队新闻单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率先垂范,带领年轻记者奔赴鄂北部队基层采访时,手把手指教的点点滴滴,以及在部队经历的人和事,我感受至深。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9)
哦,我难忘的记者站生活文/星海记者站被称作新闻单位的前哨阵地,驻站记者就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勇士。回首往事,在我记者生涯中,最让我激动,而又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我的记者站生活。1987年10月份,《宝鸡报》发展成日报。为了加强区县报道,报社委派5名青年记者...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资源不充足、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媒体能否在竞争中胜出,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对于企业报来说,如何能让有限的新闻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实现新闻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平顶山矿工报几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从规定动作中“经营”新闻资源作为国企的党委机关报,如何从规定动作中挖掘新闻资源,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平顶山矿工报坚持从规定动作中挖掘新闻亮点,从会议中抓“活鱼”,从领导活动中找新闻,使规定动作“新闻化”、“亮点化”。如去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平…  相似文献   

4.
工作近5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一名骨干记者,期间的跌打滚爬,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要问有什么感悟心得,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对于我们这批80后新闻工作者来说依然十分需要。年轻不怕吃苦我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毕业时听说连云港日报社招聘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报名应聘,幸运进入报社,  相似文献   

5.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2月9日在河北省好新闻复评会议上说:近来,新闻单位从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型管理,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以文补文,这件事情也受到新的不正之风的冲击。有的报社拿出很大的力量去搞这个,报纸怎么能办好?我们要重申:编辑、记者不能经商,个人不得牟利。省报、地报是两级党报。编辑、记者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6.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7.
对于产业报社的编辑和记者来说,功夫不仅在河河内”,而且也在“门外”。积累是精通产业之道的桥梁作为一家产业报的编辑、记者,应该熟悉新闻业务,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除了具备新闻工作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和熟悉本产业的知识,掌握本产业的具体政策。从属哪家产业的报纸.编辑和记者们自然要做哪家的文章。产业内的大事,自然也是编辑和记者笔下要写的新闻。采编出的新闻是否有深度,是否能产生积极效应,与上述两种素质十分有关。所以说产业新闻不能脱离产业,需要在产业的大背景下进行新闻写作。北京有数十家产业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  相似文献   

8.
葛松 《军事记者》2012,(1):48-49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胜任本职,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各种不同手法表现新闻的能力。特别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表这新闻主题。刊登于2011年4月2日《火箭兵报》三版头条位置的《坑道走来俩博士》一稿,就是因为善于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具体事件反映出了一个带有共性的新闻主题.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4月7日,稿件被《解放军报》的“军壤视界”专版转载。  相似文献   

9.
写作,就是写生活。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观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培养观察力,对记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某报社招考记者谈起——一天,是某报社招收记者考试的日子,想当记者的考生们坐在考场静静地等待着。这时,报社总编辑走了进来,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分发考试答卷。考生们一看,答卷纸是象稿纸似的格子纸,都迷惑不解地看着总编的脸,心里不禁暗自嘀咕着,能出什么样的试题呢? 就在总编辑转向黑板,刚写完“试题”两字的一  相似文献   

10.
刘潇鸿 《新闻三昧》2006,(11):14-15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竞争力。《平顶山矿工报》的系列通讯《“大家庭”里故事多》获得了2005年度河南省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这对一家企业报来说,实属不易,但说来也正常,这与我们报社上上下下注重策划、注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下面我就谈谈报社领导及采编人员着力开发、利用“大家庭”这个新闻资源的过程。一、发现新闻资源的潜质——搞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新闻报道活动的展开,始于编辑、记者对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发现,而新…  相似文献   

11.
要办好地市报一版,除了要认真得体地完成来自中央、省、市的“规定动作”外,对于本地新闻的“自选动作”,要用心发现其新闻价值,在思考中提炼新闻主题,在策划中整合新闻资源,从而挖掘放大本地新闻亮点。这样,不仅可以力求做到身在宝山能识宝,而且往往能让本地新闻活起来,收到当地领导和群众双满意的社会效果。用心发掘新闻价值当今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新闻不能慢腾腾。它要求记者随时要有捕捉新闻的意识,对潜藏的新闻首先要识货、识宝,其次反应要快,眼光要锐利,要有快采写、快发稿的意识,并付诸行动。2005年4月,我采写的通讯《戏迷结戏缘乡…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摘     
范敬宜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这两者是统一的,不要把它对立起来,作为一张党报来自上面的“规定动作”是永远有的,而且我们一定要努力完成好。完成“规定动作”并不排斥记者有个人的视角、风格和特色,“规定动作”也并不要求写成千篇一律、干报一面,妨碍记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我们也提倡记者做好“自选动作”,这往往是记者更有兴趣、更有研究、更有个性的选题,自然也更有可能写好。(摘自《新闻出版报…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随着记者队伍的迅速壮大,记者的从业年龄也愈发年轻,我做了八年的记者,仍不到三十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一名年轻的老记者,这些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从事人物专题的采访报道,对我来说,工作中最难的部分不是如何把人物的事迹讲述精彩,而是如何让我的讲述做到真正的"真实",也就是我们媒体人几乎天天都在思考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熙亭2月9日在河北省好新闻复评会议上说:近来,新闻单位从事业型管理转向企业型管理,以报养报,以刊养刊,以文补文,这件事情也受到新的不正之风的冲击。有的报社拿出很大的力量去搞这个,报纸怎么能办好?我们要重申:编辑、记者不能经商,个人不得牟利。省  相似文献   

16.
王鹏 《记者摇篮》2006,(5):26-27
2000年8月,在辽宁日报集团时代商报任记者的我在辽沈晚报的招聘中从百名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2名幸运者中的一名。由于大学学习的摄影专业,我成功应聘后成为了要闻部的一名摄影记者。也就是从我加入辽沈晚报的那年开始,沈城的报业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一个仅仅会摄影一点文字都不会写的记者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我便开始偷偷向报社的老师们请教,偷偷多看一些国外优秀的新闻作品,每次和文字记者一起采访时多留心采访的角度以及新闻点的抓取。转眼一年过去了,2001年8月时我已经成为了辽报集团正…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但我觉得要当好一名记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找“生米”少吃“熟饭”,换句话说,就是记者一定要深入实际生活,抓第一手活材料,不能依懒一些现成的、死板的文字材料来写新闻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大记者”名记者,日本称为“大记者”。在日本,要成为一个“大记者”可不容易。曾在日本《每日新闻》当过十五年编辑、记者的井上靖说,凡是能成为大记者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离不开“消息”二字。对他们来说,采访活动已成了生理的一部分。一听说哪里发生火灾,他们就会拔腿奔赴现场,即使是火海,也会冲上去看个究竟。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种身在报社才算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据《新民晚报之友》)  相似文献   

19.
"让身子沉下去,让报道活起来"是记者进社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常熟日报年轻记者占报社从业人员的60%以上,多数是出了学校进报社,以往在采访中,往往去机关多,下基层少,找领导谈情况多,找市民聊想法少,官样新闻多,适合市民口味的新闻少.  相似文献   

20.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