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莽的作秀     
王莽生在西汉末期,当时的朝廷重用外戚,王莽的姑姑王政君贵为皇后、而皇太后、而太皇太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况且这个王政君本身就比较腐败,导致王家几乎人人都骄奢淫逸,独王莽粗布陋衣,淡茶糙饭.<汉书·王莽传>、<资治通鉴>等都记载了王莽的"事迹".  相似文献   

2.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汉室政权,改“新”朝,他随后的改革制度并不成功,不久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汉朝皇室后裔刘秀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他通过征战四方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相似文献   

3.
初中《中国历史》第79页说:“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西汉的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这里说王莽“公元8年”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是只将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而没有顾及到月份的换算。《汉书·王莽传》记载,居摄三年十一月,改元为初始元年,“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  相似文献   

4.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莽废汉自立之后,两千年来,什么乱臣贼子,复古倒退,虚伪奸诈等等,唾骂之声史不绝书。然而正象有些事情不应该全被否定一样,王莽是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也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否定。下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王莽生长在外戚豪门之家,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由于裙带关系,元后的父及兄弟皆封侯,居位辅政,唯有王莽的父亲早死,没有封侯。这样,王莽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不如其他堂兄弟。堂兄弟们依仗家势穷奢极欲,放荡不羁,而王莽却“折节  相似文献   

7.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西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在士人中间产生一股质疑或否定汉祚存在的厌汉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外戚并拥有儒生身份的王莽成为儒士阶层瞩目的对象。并最终在士人群体的支持下和厌汉舆论的造作下,促成王莽代汉自立。  相似文献   

8.
西汉三次外戚专权的程度及特征是不同的;但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吕氏专权有维持汉初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进步作用。霍光正确地执行了武帝停止战争、恢复发展生产的方针,使危机四伏的汉王朝重新走向稳定,为“昭宣中兴”作出了贡献,他是“照宣中兴”的奠基人;王莽在西汉社会后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统治政权摇摇欲坠之机,凭借其姑妈及王氏势力取代了汉王朝,建立“新”朝。他所实行的改制,其用意是解决西汉后期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土地高度集中、奴婢大量存在。但是他的改革失败了,因而也就使得他用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尝试归于失败。尽管如此,王莽代汉及其改制并不能因此而否定。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曾以西汉皇室外戚的身份代汉建立新朝。新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但它却是连接西汉与东汉的一个朝代,而且还以曾经发生过不同寻常的王莽改制和声势浩大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而著称于后世。总之,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而王莽建立新朝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学、大学中国历史教材和许多中国史论著,以及《辞海》等大辞典,普遍把王莽建立新朝的公元纪年定在公元8年。然而,事实上王莽建立新朝的公元纪年应该定在公元9年,定在公元8年是错误的,必须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0.
刘爽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50-152
关于汉成帝自古就有很多争议,而成帝之死,更是扑朔迷离。成帝一朝最大的政治特点就是外戚专权,严重威胁了皇权。成帝采取多种措施打击外戚势力,但终是收效甚微,成帝放浪形骸,自断子嗣,行为乖张,就连最后死亡也是疑点重重。笔者认为成帝极有可能是死于自杀,因为无论是从动机和结果两方面来看,在当时的环境下自杀是与外戚斗争的有效手段。试从成帝死亡前后的政治局势变化、成帝与外戚势力的斗争、成帝的行为及采取的政策等角度对成帝暴薨可能是自杀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发表了张志哲等同志写的《王莽与刘秀》一文,文章的重点虽是论述“光武中兴之业”,但涉及到绿林、赤眉起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笔者读后,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这里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在《王莽与刘秀》一文中,张志哲等同志认为“两汉之际的更始、赤眉政权是封建性的,奉汉室为帝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王莽推翻后的更始政权与赤眉政权,都是残虐昏庸的封建政权”,“更始、赤眉、诸雄,以乱滋乱,以暴易暴”,因此不得人心。而刘秀  相似文献   

12.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王莽政权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期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视泰山为“易姓受命”之地。王莽利用这一社会思潮,成功取代了汉室政权,创建新朝。而封禅之说亦因之成为新莽王朝的廷议热点。新室君臣刻制封禅告天玉牒,准备筑坛岱巅告祀天地,但封坛难筑,新室不昌,新末社会大动荡的暴发,使泰山成为赤眉军的根据地,王莽政权也随即覆亡,其所拟议的封禅之举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3.
外戚集团擅政专权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前期,而以汉代为甚。尤其是东汉王朝,几乎成为外成天下。清代史学家赵翼云:“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捐”①。当代史学家何兹全亦说:“唐和明清都有宦官专权,但却没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外成才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②由于汉代外戚专权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深,故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外威集团的形成及擅政原因作一探究,以求正于大家。汉代外戚“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的原因甚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和汉代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早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受到…  相似文献   

14.
东汉初期,皇帝多同豪强大族联姻。目的在于取得豪强大族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鉴于王莽代汉2立,当时不允许外戚过多地干预政治,不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如功臣马援以外戚身份,甚至不得列入云台28将之中。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相互纠察;梁松、窦穆虽尚公主,但是都由于请托郡县、于乱政事而遭屠戮。东汉初期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尚能驾驭外戚。而从东汉中期开始,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皇帝往往受制于外戚。因为自和帝开始的皇帝多为年幼登基。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献帝9岁。当…  相似文献   

15.
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汉成帝即位,他二十二岁。年三十余,才到长安。他享年七十一岁。汉代农业租税的情况,王莽认为: 汉代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隆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汉书·王莽传》)这样说法是合乎实际的。西汉末年,这样现象更加严重,而外戚、宗室、公主、王、侯、大官僚又利用权力进行兼并,于是生产不断下降,形势的发展,预兆出西汉王朝的必然灭亡。为了配合政治统治,实施了独尊儒学的政策,但到这时,原有儒学已不能起协助统治的作  相似文献   

16.
王莽是一位在史学界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外戚的身份入主朝政,最终代汉建新,并针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撇开“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王莽政权存在时间很短,但在它存在的15年内,自始自终,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活动。这次改革触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这次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绝不能因为它的失败而彻底否定这场改革的必要性与其客观的历史地位,否定王莽的个人才干。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17.
《东汉的统治》教案执教:银川十五中朱小丽简评:卫仰青教学目的1.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王莽改制、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及特点。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光武帝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  相似文献   

18.
对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的几点认识●邵明明一、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空前强大,至西汉后期趋于衰落,这其中的转换过程,教材叙述不足,难于理解两汉的衰落、王莽改制等历史问题。教材应对汉武帝时代潜伏的问题进行揭示。如外戚干政、国家财政不足等。二、对宦官专...  相似文献   

19.
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汉的历史上,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是外戚发展的前期,昭宣二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前中期外戚造成了汉初经济发展与昭宣中兴,而后期外戚则最终造成了西汉的灭亡。外戚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同样影响政治。外戚政治是专制政体的必然产物,要想消灭外戚专权,只有铲除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20.
两汉统治者都有意识地注重对大臣们进行忠君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西汉紧张的君臣关系大大削弱了大臣们对皇朝效忠的决心,以至于王莽轻易代汉;而东汉在宦官和外戚专权的危难之际,却有很多忠臣勇于赴汤蹈火,为皇朝的延续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