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纷纷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许多发展中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摆脱贫困、振兴国家的重要机遇,加大了投资和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纷纷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许多发展中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摆脱贫困、振兴国家的重要机遇,加大了投资和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路径选择,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重点。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地区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机构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任务。资源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形成数字档案及其加工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先后启动了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教育战线,国家确定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部在2002年2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胡启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教育来说,一个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将成为评价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综合实力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给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发展的趋势,信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我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类教育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信息化基础设备及管理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成绩,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冉 《双语学习》2007,(6M):42-4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进而“教育信息化”开始出现,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及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孙阳 《现代教育》2004,(9):57-58
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自学考试信息化已成为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助学与宣传对促进我区自学考试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冉 《时代教育》2007,(6Z):45-45,4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教育信息化”开始出现,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及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手段。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的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在介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江苏省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指导意见"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淮海工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指出了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的共性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最卓越的成就是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 加快山东黄河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1.1社会形势的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导致了对知识、科技、人才、教育的广泛依赖。在新的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应对国际新形势的变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科学论断,明确了信息化在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正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反映了我国追赶教育信息化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因此,积极开展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了解世界发达国家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的态势,明确自己在全球所处的位置和状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立足国情,发挥优势,推动自身发展,是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措施。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研究撰写的《国际教育信息化瞭望》报告,详实地介绍了国外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技术新发展、国际教育信息化趋势等重要研究成果,为跟踪当前国际新兴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考察技术对学习、教学和研究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我刊将按照"国际教育信息化机制策略、国际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国际教育信息化趋势"三大系列,对这一调研报告全文分十期进行刊载,以期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为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广大同仁提供探索教育"主动国际化"的方法和启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杨予平 《教师》2011,(13):107-108
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也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国家未来发展的教育行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行业信息化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教育行业正发展面临新的契机 首先,2011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到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要占到GDP4%的政策框架已经确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启动,更将在全国掀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