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第一,工作第二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道理并不能改变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知道彼岸道理,却依然停留在此岸的人。我不幸也在其中。在国庆节前,因为连续的培训,我已经有一周的时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
留一道缝隙     
张润田 《新读写》2009,(1):45-45
棋中理趣多,棋里岁月长。小作者从与父亲对弃的几局输棋落笔,领悟到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打算”的哲学道理,井由此升华到人生如棋,“要在做事之前考虑周全……又要做事果断,不能举棋不定”的道理,真是一语点睛。  相似文献   

3.
刘凤花  刘小燕 《现代教育》2003,(17):101-101
《小马过河》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动脑筋想一想,并亲自去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这一课时,在我阐明课文道理后.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文中的小马听别人的话,妈妈说它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我们以前学过的《我要的是葫芦》那一课,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话,结果也错了,我觉得有点矛盾,到底怎么做才对呢?”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种认知,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而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偏偏省略这个“过程”。   在思想教育上,往往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直硬硬地灌输道理、规范行为,或教师讲清道理之后,学生不能再有错了。这就是不允许学生有个过程。教学上则更为普遍。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告诉学生有一个什么定理,这个定理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认为讲清了学生就会拥有,而不去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认知一个事物或道理,不…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流。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各有其道理,各有其用武之地,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不能绝对摒弃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7.
赵丽娟 《中学文科》2007,(9):141-141
上海一位特级教师认为现行的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可能驱除了奴性,却迎来了野性。这位老师的言辞固然有偏颇之处,但也不能说全无道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霍庆 《教书育人》2009,(9):29-30
生活中有些道理不是大家不明白,而是不能被很好的理解和领悟,尽管大道理讲了许多,却鲜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千剑识器,通透执行。关键还是所讲的道理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和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9.
凌志军 《高中生》2012,(1):54-55
有了那次经历,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打败别人,得第一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微软公司工程师沈向洋"一个人明白一个道理,都是有一件事情作为契  相似文献   

10.
一般应试者对此题的瞬间反映答案是24次,理由是一天有24小时,因为分针比时针转得快,感觉是每小时都会追上时针,即每小时重合一次,所以每天重叠24次.这种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结果跟实际情况有些误差,而主考官就是要考查应试者对这个“误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吕波 《新读写》2008,(6):46-47
一、立意求深刻、求新颖 我们看到二类卷的评分标准中有这么几条:①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②能从题意中引出一定的道理;③能从题意中总结出一定的道理。这三个标准是等次降排的,但共同点是“引出”、“总结”出“道理”。所以我们要善于思考,学会全面、辩证、发展地看问题的方法,简单说就是看了这面看邪面,看了表面看实质,看了现在看将来,不能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2.
时常在有关的报刊上看到关于音乐评论对“看音乐会”这种说法指责嘲笑的文字,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能被听觉感官感知而不能被视觉感官所感知,因而只能听而不能看。目前这个道理也为绝人多数人普遍认同,然而道理并非真理。这种论点实质.卜混淆了音乐与声音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时间存在,声音确实只能听而不可见。但在概念的内涵上,音乐并非等同于声音,  相似文献   

13.
必须推进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种观点的片面性目前,关于教育产业和产业化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提供的是私人产品,满足的是私人需求,教育决策和人力投资是私人决策,目前又存在着很大的市场需求,因而,教育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完全可以实行产业化经营。另一种观点认为,与一般产业不同,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套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来讨论,教育不能成为一种产业,更不能实行产业化。两种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与其他事物一样,教育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  相似文献   

14.
错,也有道理     
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过:我不怕学生出错,只要他错得有道理。听后颇有感触。是啊:人生无常,孰能无过。何况是孩子呢?错得有道理说明他动了脑筋,思索过,探究过,这一过程是多么的可贵和重要。而大多数教师怕学生出错,更认定“教条”的正确结果。为这一目的,不惜设计出一个个像绳索似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扪心自问:教书育人最在乎学生的什么呢?“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错误的过程哪有正确结论的出现?爱迪生开始试着用炭丝做灯丝有没有道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没有错误实验过程?那些错误有没有道理?难道学生在科学领域推测,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的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读了他的作品后,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柔福德与墨顿》和《孩子》告诉我们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要加以管束,否则现在家庭的主人翁将不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同时还应加强道德教育。《写字》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的魅力,让我懂得了“字如其人”的道理,写字应视作一件大事。在《谈考试》中,梁实秋提出改善考试的方法,欣赏其简化、合理,并告诉我们,考试的成绩早就由平时读书的态度决定了,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鹰的对话》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6.
有学生问老师,我写散文还可以,写议论文总是感觉观点论述无力,道理不能使人信服,漏洞百出,内容也很肤浅,有什么办法吗?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不容易,因为一篇优秀议论文章涉及到作者方方面面的能力。不过,根据我们的经验,注意一下辩证分析方法,善于思辨,能力就会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李余爱 《学语文》2008,(4):35-35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李商隐《锦瑟》一诗是大家所熟悉的,众所周知,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莫衷一是。今天看来,自然不能说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对诗意的理解有种种歧义皆因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古今读者都似雾里看花,难得真切。因此,我觉得在教学时如果硬要给这首诗的主旨定为某一种说法或将某种不确定的见解强加进来,  相似文献   

18.
治家     
治家禹瑞清有两部电视剧的名称颇有意思:《男人就是太阳》、《女人不是月亮》,我觉得有道理,也适用于治家。太阳,光热无穷,普照大地,但它也有黑子,有被阴霾遮住的时候,不能日日夜夜地朗照,更不能照彻内务。那就是说,男人有可能使屋宇生辉,不一定能使家务清楚;...  相似文献   

19.
一篇优秀的有个性的议论文,不能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而要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新意来。看一篇议论文有没有新意。能不能打动人说服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读者对熟悉的生活、习以为常的现象、传统的观点有全新的认识:二是引起读者对不熟悉不关注的社会现象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0.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他形象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浩瀚大海是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同理,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青年班主任要想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不仅不能忽视微不足道的小事;相反,还应该从小事做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