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精神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审视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就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的培育过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确立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志向的培育和确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中华民族意识教育、中华文化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制造”由数量取胜向质量取胜转变的精神支撑,使得正确认识其实质与内涵、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与方法,成为中国职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德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良好的口碑,是中国近年来学习的重要对象。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究中德职业精神培育的合作路径,不仅扩大了中德两国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对象和范围,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骆君 《文教资料》2010,(15):214-215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功能。民族文化经过长久的发展.衍生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成为凝聚全民族的核心.而且对全民族成员都起到根本的价值指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最终接班人和民族复兴的承担者,他们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从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以及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入手,通过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证了民族精神培育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三大体系及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二是以无私奉献为精髓的革命精神,三是以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具有激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三大体系及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历史传统,二是以无私奉献为精髓的革命精神,三是以开放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浅析文化产业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新兴载体。与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载体相比,文化产业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教育的接受性、内容的深刻性、形式的生动性、传播的快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等。  相似文献   

7.
国家选择在每年的9月份开展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寓意不言自明:那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健康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8.
弘扬和培是学校德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明确了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大力弘扬和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否则,它就无法保持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更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化发展的历史,孕育、形成和发展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9.
高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重要教育思想,要贯穿于高校工作全过程。要把大学生培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力军,使高校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民族精神的涵义,论证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探讨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现代化,就是民族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民族精神进行改造,使之具有现代性。在最近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精神由开放融合、自主改造到不断发展超越,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新文化。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锐意改革的创新性等特点。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新思维的必然抉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必然归宿,是妥善应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境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郭祥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10-20,34
鲁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前后,鲁迅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鲁迅精神是一元的革命斗争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精神是由斗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民情怀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鲁迅精神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改变、话语体系转变、改革开放后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共产党对鲁迅精神的阐释整合了鲁迅身上批判和建构、公共性和参与性的多种特质。新时代,应该从文明交流互鉴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深入挖掘和弘扬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对促进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人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有助于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有助于锻造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道德价值导航和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人的品位和情操,缓解人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塑造人的文明礼貌行为。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促进人的发展作用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其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西方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教育与家庭社会地位对青年群体初职地位获得的相对影响强度及变化,揭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开放性变化趋势。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数据,以青年初入职年份为组别,通过多层次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教育水平对青年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呈单调上升趋势;家庭地位的影响则呈波浪式变化。教育水平相对于家庭地位的净相对影响强度呈W型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结构整体开放性具有波动特征,近年来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映衬出民族精神的内隐,甚至出现弱化现象。因此,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就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促进民族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艰苦奋斗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各种条件下都需要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精神,其精神实质就是为实现伟大价值目标而不断拼搏、开拓、进取、创造的精神。在哲学理念中,单纯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它就有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扬,是党的先进性在主观世界的体现。要牢记党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伴随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而诞生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孕育了既带有浓郁的时代烙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一定的传统的大学精神。时代的召唤,社会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有机融合市场理念和传统大学理念,孕育适合民办高校阔步前行的独特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和西方化进行了一次粗浅却又比较全面的对话,或说它对中西化进行了首次格义,形成了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在内的中国社会变革方案。其目标虽然朦胧,但是指向中国需要有一个新国家,从而使这场旧式农民战争具有了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新内涵、新特点,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换句话说,中国近代化是以器物、制度和精神的变革融构一体为其序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