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自19世纪末被初次译介之后就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的短暂辉煌主要受译入语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被列为"禁书"的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却在当时被译介到中国.文章从原作的创作背景、文本本身因素、译者因素及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之所以能在那个时代译介到中国的原因,从而窥探出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5.
试论域外政治小说对晚清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文坛上曾有过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外国政治小说的大量译介。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戊戍变法失败后,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译介政治小说之风遂盛行一时。虽然维新派引进外国政治小说的根本目的,在推动社会变革而非文学借鉴,但此类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各种意识形态都会对译介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以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穆旦的翻译选材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对穆旦译介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斯坦贝克的小说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走进中国人的视野。他的主要小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人鼠之间》和《煎饼坪》等在当时都有译本,《月亮下去了》更是有多种译本。这一时期对斯坦贝克的其他小说也有所译介,整个译介状况体现出及时性与全面性、实用性与功利性、时代性与进步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适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11.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通俗小说译介的风行,而当时的社会时局所附加给文学的任务是借助阐发严肃小说来达成其"开启民智"的政治性诉求,强国心态下的译介者对通俗小说的译介远多于高雅小说,这似乎已是一个悖论,而通俗小说开启了高雅小说所担当的文明启蒙的进程,更看似是一个歪理。但通过押川春浪为例,进而对那个时代雅俗观的烛照,却可以使歪理和悖论遁形。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文献史料,补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情况。新发现的文献史料集中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诸如中国的第一本存在主义论著--张嘉谋的《生存哲学》,胡隽吟、王锦第对德国现代哲学尤其是雅斯贝斯的译介、洪耀勋对海德格尔的研究,戴望舒、陈占元对萨特小说和文论的译介,以及四十年代末政治意识形态角力之下的存在主义评价之分歧,顺便略述现象学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付智茜 《海外英语》2015,(9):162-163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曾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本文试图系统梳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它在中国的接受历程,阐述了董衡巽等中国学者对它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的重要贡献,最后指出中国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和译介中还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以此客观、系统地展示该小说在中国研究和译介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译介儿童小说中的异域文化因素对本土文学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欧化情调加快了中国儿童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但中国原创儿童小说没有被译介儿童小说同化,而是汲取营养,以本民族文学传统对外来因子产生了修正,这在翻译理论上也是有客观依据的,所以外来儿童小说对中国本土创作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外来影响和民族土壤双重力量下成长的中国儿童小说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美学品格,即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9.
政治小说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开端。中韩近代小说家从相同的国情和传统文学观念出发,为救亡图存的政治理念不约而同地从日本译介过大量的政治小说,以此为基础,两国各自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小说。这类小说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强调了小说对社会的作用,重视小说本身的价值,与传统的"诗文"为正统的文学观相比较,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学革命",从此政治小说在中韩近代文坛上拉开了"新小说"的帷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翻译语言、译者、被接受者三个角度分析了福尔摩斯小说在19世纪初入中的被译介的时代性特征,最后得出了存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福尔摩斯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