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征稿启示     
本刊拟在今年第三期推出高等教育(本科、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专栏、第四期推出中国教育评估史研究专栏。欢迎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踊跃投稿,本刊将择优刊载。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随着2007年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悄然走过了十八年的办刊历程。积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关注中国高校排行榜研究,是本刊始终如一的目标。在国内外高教研究人员的关心下,我们这本刊物如同一株幼苗,在风风雨雨中不断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09年本刊后三期将主要围绕下列专题刊载相应的研究文章:第二期: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高等教育及评估的改革第三期:国家与地方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评估  相似文献   

4.
学科国际评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11工程"三期建设及验收中,部分高校先试先行,聘请国际同行专家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了学科国际评估。当前,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应把握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关键环节,以创建一流学科为目标,推进学科国际评估;以统筹实施评估为任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以多种评估形式为手段,确保学科评估效果。须发挥宏观指导职能,推动国际评估实施;创建国际评估条件,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统筹学科建设项目,提升学科评估效益;关注人文社科领域,探索评估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张荣伟和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黄慧娟推出的力作。文章从“我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向他国学习些什么”“、我们在做些什么”3个方面,对21世纪之初的中国基础教育变革进行有深度的、全方位的回眸、展望与思考,对梳理与廓清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和难题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前瞻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刚刚完成,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正在紧张的写作之中,将陆续在本刊第三期、第四期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如果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所感欲与本刊或作者本人交流,请直接与栏目主持人联系(zht1993@126.com)。  相似文献   

6.
曝光台     
本刊收到北京姚阳、重庆黄科力、江苏屈晓静、辽宁郑硕等读者来信指出湖北松滋八宝丰收中学一(5)班许园园发表在本刊2003年第三期的《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系抄袭之作。该作品曾选入《金笔尖作文系列丛书》等多本作文书,作者是福建漳州曾焕雄。浙江杭州张雨婷读者来信指出羊丽萍的《只因为有“你”》与浙江版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李玲修的《啊,友情》雷同。经核实,确系抄袭之作,特予曝光。对关心本刊的读者,特别是随信寄来原文的读者,谨表诚挚的谢意。曝光台@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未来发展的五大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行的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引导高校改革发展与关注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因其存在着主体模式单一、专业性不强、形式主义严重等缺陷而广受社会批评。为克服现行评估制度的局限,更好发挥其职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有必要实现由院校评估到专业评估、政府评估到中介评估、统一评估到分类评估、外力评估到内力评估、关注评估到关注元评估等五大转向。  相似文献   

8.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不久前,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校领导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探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刊特转发李政道、朱清时、林崇德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本期所发稿件由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供稿。  相似文献   

9.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不久前,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校领导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探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刊特转发李政道、朱清时、林崇德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本刊于今年第一、二、三期刊发了该报告的三个部分.本期刊发第四部分,并结束该课题调研组之研究报告.我们仍然欢迎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章寄至本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中小型高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7月11日和10月15日,王义遒教授两次应邀在由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主办(承办)的中小型高校发展战略论坛上,就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中小型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战略等重要问题发表演讲,其观点受到高校、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本文是作者应本刊之邀把两次演讲集合整理而成的。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本刊于今年第一、二、三期刊发了该报告的三个部分。本期刊发第四部分,并结束该课题调研组之研究报告。我们仍然欢迎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章寄至本刊。  相似文献   

13.
欢迎投稿     
《大学·研究与评价》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央教科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其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0-1178/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164,月刊。本刊用大学泛指各级各类高校,并将有关大学的研究延伸到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以“学术·交流·实践·创新”为宗旨,以凝聚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繁荣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为目标。刊物主要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高校教师、高校管理者,以及关注高等教育的人士。本刊设置的栏目主要有:理论与思索、专题论坛、高等教育评估、高校发展、课程与教学、高校德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教师教育、民办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史鉴、评论与争鸣、海外之声、世界大学、政策与教改资讯、论点摘要、新书扫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动态等。  相似文献   

14.
学风建设是高校立校和发展之根本,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的教育功能已撼动高等教育的绝对地位,其娱乐功能不断侵蚀着高校的教育职能。高校应通过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微博建设、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学风引导、突出辅导员微博与校园文化的联动、加强校园与校际微博群联动机制建设、建立评估与激励机制等促进高校学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及时交流高校科技期刊工作的经验,树立榜样,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打造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比活动。颁奖大会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五届三次会议于2006年11月21-25日在江西南昌召开。本刊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李志伟同志被评为“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编辑部)本刊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等奖项@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为及时交流高校科技期刊工作的经验,树立榜样,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打造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比活动。颁奖大会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五届三次会议于2006年11月21-25日在江西南昌召开。本刊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李志伟同志被评为“2006年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王佳红)本刊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等奖项@王佳红  相似文献   

17.
学科国际评估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后,以国际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高校普遍关注的一项工作。作为高校自我评估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国际评估日渐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衡量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核心因素,科研在整个学科评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研国际评估,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刊词     
《山东高等教育》创刊了,这是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本刊将秉承"探讨高教规律、引领学术研究、优化育人环境、服务高校发展"的宗旨。《山东高等教育》以敢于担当为己任。善于审视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光彩与困惑,有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引领之勇气;牢记责任,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凝聚发展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高地;富有追求,善于把握世界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引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直面现实,关注高校诸多发展热点问题,回应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  相似文献   

19.
呼吸     
《教育》2006,(22)
精神,意味着凝练与沉淀,意味着向往与力量。精神,标志着一种高度,引领着一种方向。本刊第10期推出“中国高校的精神地图(上篇)”,受到了读者广泛关注。本期,本刊编辑部继续沿着精神地图的指引,展开中国高校的精神之旅,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前驻足,倾听、凝视当代高校精神。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的关键词分析表明,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领域主要集中在10个方面,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学生工作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院校研究是研究热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领域广泛;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有新的进展;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长盛不衰;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得到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与管理得到广泛关注;高等职业教育,高校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