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01,16(6):81-8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既有逻辑依据又有历史依据,只有将二者统一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世界性文化背景和活生生的现实根基:只有将“中源说”与“西源说”结合起来并形成互补,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同学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性内函和现代意蕴;只有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作为总体讲授线索,才能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隐矛盾,走出当代“两课”教学这一问题的各种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具体总体”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的本质,是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的理论体系是具有普遍的传播性的,体现了中共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质。中国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都被“中国梦”所体现,“中国梦”是为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部分。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概括,进一步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应当“终结”。而其“终结”是一种非尽善美的“完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全部哲学史聚集在其中”。由此而揭开了哲学消亡的序幕,也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屏”。  相似文献   

7.
示范性作文提供了摹本,被示范者激励了信心,示范这件事本身又表彰了优秀者。“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寻求切实可以教育的资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与人本主义教学观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割裂论”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与评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野中存在的诸多“割裂论” ,认为这种错误做法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肌体与生存机理 ,使它的本真精神、现代旨趣与价值处于遮蔽状态 ,不利于它在当代实践中的开拓创新 ;由于这些“割裂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本性与时代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整性是在与时俱进中逐步显现与完成的道理 ,因而其实质上便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整性、科学性的一种变相的、巧妙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圣使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吸纳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实务主义传统,曾经给自身的发展带来过便利,也在近代化迟速问题的认识上为中国提供过历史性镜鉴。但是,其自古阙如的“第一哲学”思考,却反衬出实用理性的局限性和终极思考的弥足珍贵。与此相对,宋明理学捕捉到的宇宙根本原理在哲学上已超越周孔“圣人之道”的事实,曾经使中国的形而上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和被“形”牵连而成的“一个世界”框架的绑缚下,其忽而一元、忽而二元的悖论性表达,反而降低了“第一哲学”的高度和纯度。在人类生灭与共、彼此依存的今天,对中日哲学不同范式的重新讨论,或将被赋予整体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有着全新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的,而“推广应用论”作为一种主观逻辑是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来看,“推广应用论”的逻辑也曾是被马克思所“使用”的,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种逻辑最终又被否定了。因而,它并不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思想理路。本文通过揭示“推广应用论”的理论困境,说明“推广应用论”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唯物史观“正名”。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的关系,对“三个代表”哲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可以上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思潮。梁启超将近代西学划分为器物学习、制度学习和文化学习三个阶段,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可以了解到大规模学习西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此时因受到接受选择性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起初的接受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偶然性,体现为接受主体的盲从、无意识以及理解的偏差与混乱等,在认知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逐渐得到认知并被重视。从整体的接受活动看,“西学东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奠基和孕养意义,它一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一方面滋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它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西学墨源"论是黄遵宪的一个重要思想,深刻地折射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阶层复杂矛盾的文化心态。该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融西贯中、以西学为真理的情形下提出的。它强烈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觉心态。它的背后,凸显出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只有客观分析,才能追寻"西学墨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健 《考试周刊》2010,(6):25-26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详尽研究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科学、最现实、最理想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其传统的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