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隐逸是唐末诗人的生存状态之一,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隐逸方式也各具特色,在隐逸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隐逸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唐末西蜀文人流寓巴蜀,目击时艰、遭遇苦难,具有内倾化狭深幽微的创作审美心态。唐末寓蜀文人群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继承了贾、姚诸人的"苦吟"做派,在诗歌作品的取材上日益向着内心世界开掘的方向演进,深具狭深化、琐碎化、纤细化的内敛特点,其作品艺术品貌亦相应地呈现出了诸般衰飒、萧瑟、淡泊、落寞的清冷格调。  相似文献   

3.
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了许多“落第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相似文献   

4.
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相似文献   

5.
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鞭挞官场的黑暗,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以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晚唐社会的整体衰败,使诗人深味时代与个人的苦难,他们无奈地放逐自己,寻求栖息心灵的淡泊境界。倾心禅悦是晚唐诗人解脱精神痛苦的便捷法门,与此相关,诗歌中所流露的隐逸愿望更为彻底,而他们对人生的广泛意识也由山水的情染升华到哲理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唐末诗人韦庄的《秦妇吟》是一首真实、深刻、全面反映唐王朝崩溃的诗史。诗人将史笔与诗情糅合在一起,记述了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及以后的几个重要画面,反映了百姓在战乱中承受的苦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人的诗作因袭多,创新少;重形式的模仿,轻精神内蕴的传承,因而没有大的创获,只是在艺术细节上有所发展。追慕之风盛行是导致唐末诗坛既没有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没有形成领导潮流的诗派,整体创作呈现衰退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韩偓人格为后世论者敬仰。清代纪昀赞他“唐末完人”。韩偓一生的经历遭遇均表述在诗歌中。他的政治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歌在对社会现实、政局变动的直接叙写中注重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抒情风格;时事政局恶化,使他在诗中采用了深隐、曲折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用极本色的语言出色地表达情感;韩偓的诗歌还喜欢用七律写时事,后人称之“唐末诗史、七律殿军”。  相似文献   

10.
韦庄诗求真、向善和具有和谐之美,在唐末诗坛有着相当价值的审美意义。求真是诗人对主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向善是诗人对现实所持的批判态度在其诗作中的体现;和谐则是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所表现的美的意境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刘勇  赵萍君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1):67-69,75
《御览诗》是唐人选唐诗中唯一由皇帝钦命编纂而成的一个诗歌选本。因其选录的诗人多不为后世所知,故不为后世所重视且多遭讥评,但将《御览诗》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与选家的审美标准相结合进行考察后,其个中缘由均能得到解释,可以说令狐楚《御览诗》的诗人选录,较为公正客观地反映出元和诗坛原貌,为后人了解元和诗坛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正是《御览诗》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又被称为南朝艳歌,它在南朝的文坛上可谓是姹紫嫣红。宫体诗作家们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表现纯情、真情之作。宫体诗在南朝之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在人们的继承中不断进行着新变,这一点在初唐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宫体诗从描写的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作者群都发生了改变。新变后的诗体既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也符合大唐一统的气象,为迎接盛唐诗歌时代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宫体诗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变中求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是形成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并描述出盛唐诗人开放性心理中所呈现出的胸怀的包容性、视野的开阔性、行为的强烈进取性和鲜明的个性外倾性这四大基本特点及其表征。  相似文献   

14.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6.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20.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