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为本”就是新闻传播的题中之义,而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同样,在现阶段的新闻摄影领域,通过影像表达出人本精神的内涵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镜头聚焦点。本文通过对新闻摄影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其根源的分析,对如何完善新闻摄影中人文关怀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摄影理论家蒋齐生把他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七论,即:兵种论、武器论、服务论、纪实论、人本论、抓拍论、主体论.其中讲到的所谓人本论,就是"以人为本".他指出:新闻摄影的基本对象是人,把人拍好是最主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宏大背景下,人文情怀成了一种稀缺资源,都市精神则是探索实践的强大动力和心灵支撑,那么,这两种元素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成为在新闻事件之外,震撼人们心灵的图像.新闻摄影的审美内涵不断在丰富,当然包括这两点特征,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4.
何谓“取舍”,最简单的解释是指要还是不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因此,新闻摄影的取舍不仅是题材、角度、细节的见仁见智,还是摄影者思想、学识对社会存在的具像反映. 取是一种领悟,舍则是一种智慧;取舍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境界.新闻摄影的取舍就是要通过作者的内心感悟和辛勤努力,恰如其分地表达新闻事件的本质内涵,像筛子筛谷,过滤掉谷物中的“杂质”和“石子”,在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升新闻传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期,新闻摄影通过图像传递消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只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新闻摄影独具特色决定的,是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传播工具。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赵昊 《青年记者》2017,(31):89-90
随着民国时期报业发展与印刷技术的进步,图像传播的功能愈显重要.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知识分子们以积极的“人世”精神关注新闻,通过图像拍摄与传播表达对时事的见解.新闻摄影得以迅速发展,对其内涵、性质与价值的研究初见端倪.1927年,摄影家林泽苍应《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之约,在《良友》第18期、第19期发表了《新闻摄影之商榷》(以下简称《商榷》),①“就新闻摄影提出下列四个问题:摄影记者之指南、摄影记者在社会之地位、摄影记者之种类、新闻摄影之实施……有关新闻摄影的定义、性质及要点的研究指导意义,以及新闻摄影的经验之谈等,对指导当时的新闻摄影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本文以《商榷》为考察中心,研究民国时期的新闻摄影理论.  相似文献   

7.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手段,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人民大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种发生在社会上尤其权力者身上的不良乃至违法的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的新闻活动。权为民所用,舆论监督既然是重要使命,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实施这项权力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用“以人为本”精神引领舆论监督,实现舆论监督具有的价值。“以人为本”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舆论监督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就是“你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媒体就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话语权在实施舆论监督。但是这种话语权并不是媒体本…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11月28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是我们新闻摄影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精髓。在经过“六·四”风波之后,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摄影的党性原则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就是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来真实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和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以人为本”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涵。本文从品牌价值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几方面总结,阐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化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四·五”运动作为新闻摄影的一个新的起点,中国新闻摄影的新的纪元已经开始17个年头了。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实际,以一种充实的热情反映这种实际,这是与前辈新闻摄影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果说前辈的新闻摄影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审美判断,并因为这种判断无可避免地存在某种浮泛的话,新时期新闻摄影就总体讲已经不仅是一种审美,而且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关于“四·五”运动的一批新闻照片,使新时期新闻摄影的开端达到了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高峰:一批业余的、在当时并无组织的青年摄影爱好者们,出于正义和良知,不约而同地拍摄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这  相似文献   

12.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13.
张丽 《青年记者》2004,(9):102-103
人本管理正在越来越多地为理论界所探讨,越来越多地为传媒人所关注。在各家传媒内部,“以人为本”、“人本管理”也是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对“人本管理”只作此解的话,“人”还是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还是被更多地当作“手段”而不是“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冯明 《新闻前哨》2012,(7):54-54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工作者,秉承人道主义精神,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奋力抓拍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迟玫 《传媒》2002,(3):26-26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的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摄影,需要具备时效性、准确性,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讯息,让受众一看便将其注意力吸引住,达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讲究新闻摄影的技巧。所谓新闻摄影的技巧,就是在秉承新闻摄影追求的五个方面(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外,还要做到摄影角度、摄影高度、抓拍构图、拍摄时机、拍摄曝光几个方面的技巧,同时还要清晰地明了新闻摄影技巧应注意的几点。掌握了以上知识,在新闻摄影中便能够得心应手,拍摄出许多令受众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物摄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个人在农村新闻摄影中如何表现人物谈些体会,和同行一起研究。人,是新闻摄影的主要表现对象。人物摄影要求摄影者直接摄取人物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活动镜头,抓住能充分表达人物精神世界的特定环境,通过图像细腻地刻划被摄人物的神态,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的精神面貌是人物照片的灵魂。要拍好一张在特定环境里形神兼备的人物照片,就需要摄影者熟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电视收视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及时政新闻讯息的传播时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接受感知新闻讯息,成了媒体受体和媒介传播之间切实的矛盾焦点。因此一种谓为“另类”的新闻制作模式也在这几年发展成熟起来,那就是“无剪辑拍摄”。  相似文献   

19.
当新闻文字与新闻图片在现代报刊中“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方针在新闻界形成共识之后,一个新的攻关课题又摆到新闻工作者面前,那就是如何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向新闻摄影主题的深度掘进,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从新闻摄影报道中获得更多新闻、更多知识、更多美感、更深思想的需求。于是,一种容量大、感染力强、由多个瞬间画面构成的,能够把一件事件、一个人物的形象、精神表现得更为丰富,揭示得更为深刻的摄影报道体裁——组照,近年在现代报刊中异军突起,成为报纸与电视新闻抗衡的“核武器”。  相似文献   

20.
王静 《大观周刊》2011,(36):84-8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地方基层群众对精神生活越发重视和需要,在今天,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日渐成为社会共识。运用人本思维去开展各项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本文笔者提出了以人本思维为指导,全面提高群众文化辅导的思路,和同仁共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