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章太炎一瞥     
章太炎一瞥孙郁1若谈汉学,章太炎可说是座高峰,后人难有超越他的。看他关于“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著述,我们只有叹服。在我看来,国学之中,“小学”、“经学”是最见功底的,一般人艰难进乎其里,又超乎其中。但章氏做到了。不仅做到了...  相似文献   

2.
品特是继贝克特之后英国荒诞派戏剧又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笔锋犀利,在作品中将威胁和喜剧、现实和荒诞充分糅合在一起,形成既古典又现代的品特戏剧风格,他因此也被称作“威胁大师”,对当代英语文学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李惊涛正在主持《傻瓜看世界》因为爱管闲事,他被人连捅4刀,住进了医院;表侄儿到医院看他,因曾参与盗窃又被他打110报了警。襄樊人都知道他,说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会冠上一个定语:“傻瓜”记者。他一个人做“傻瓜”还不够,最近又成立了“傻瓜协会”……2002年10月30日,“傻瓜记者”李惊涛又做客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节目: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英雄梦,在少年李惊涛的心中曾一度泯灭1976年4月,李惊涛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赵焱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父亲李叔德热爱文学,因“爱管…  相似文献   

4.
文学政治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刘锋杰提出并进行创构的一个文论分支学科。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和分支学科。在新著《“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中,他总结、提炼出中西10种典型形态,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探析和理论升华。这样的创构既需要理论家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资料解读功夫,更需要学者的担当精神和思想情怀。在文学政治学建构之路上,他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贡献了具有中国话语特色又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新文论。  相似文献   

5.
就我所知道的著作家而言,他们的著述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立路标式的”,像走路一样,走到一定的地方就立一块路标,一部又一部的著作,标志着他的学术里程;二是“造宝塔式的”,立定功德意愿,打好工程基础,在牢实的基础之上,一层接一层地修筑着,建成高入云霄的玲珑宝塔。美术史论专家李浴教授正是属于这后者中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家──在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57年,他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这部开拓中国美术史的专著,为美术界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却把他自己推上了坎坷之路。然而,二十年的流放,“回也不…  相似文献   

6.
马尔萨斯和马尔克斯,是搅动当代中国的“二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都是先受到既有秩序的狙击,然后又变成流行的“真理”。如今,在文学领域,谁批评马尔克斯,谁就会被视为保守、落后的代表。然而,马尔克斯的乌托邦,一定就如此美仑美奂么?一个完美的“真理”,像病毒一样到处传播,也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何况,在文学领域,很难说什么就是绝对的真理。当马尔克斯在中国先锋小说家身上集体“灵魂附体”,当一种具有冒犯性的语法变成标准语法,其中的文学能量也就耗散殆尽了。马尔克斯的灵魂和言辞的冲突,更是使得他的文字遭遇致命的摩擦力。由于知识产权问题,中文读者现在难以见到他的作品,这或许可以缓解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的症状。当然,我依然期待马尔克斯的作品能够顺利进入中国,更盼望我们能够把他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观察。  相似文献   

7.
“泰斗”即泰山、北斗的简称。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学者对他是“仰之如泰山、北斗”。“文学泰斗”,今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文学大家。比如印度现代伟大作家泰戈尔,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发展产生了具大影响,被誉为印度的“文学泰斗”。  相似文献   

8.
江苏电视台“文学与欣赏”栏目编辑景国真,是位头发稀疏、敦实的中年汉子。近年来,他所编辑的“文学与欣赏”栏目,多次在国内获奖,他因此也成了电视界的名人。最近,在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上,他也被列在其中。一份景国真近期的作品目录,记载着他平凡而闪光的业绩:1993—1994年,他编导或以他为主编导完成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文学片达45档  相似文献   

9.
“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假如你爱他,就叫他搞文学;假如你恨他,就叫他搞文学。”这是《广西文学》杂志社社长蒋锡元和主编罗传洲96年新春各自向读者的致词,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见一斑。时下搞文学就是这样的矛盾,让你深感幸运的同时,又深受痛苦的煎熬。寻求自己的座标,依靠刊发高质量作品,形成个性风格,进而树立起刊物本身形象,使自己在强手如云的期刊中占领一席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已成了今天文学刊物努力的目标。写实求真,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说是《广西文学》的一贯追求。尤其是在洗尽铅华之后的今日,他们不再欣赏那些疏远生活、疏远人民大众、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的作品,而是倡导一种贴近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于1996  相似文献   

10.
随着柯灵先生率先为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平反,这位由于意识形态原因而在中国大陆沉寂了数十年的文学大师逐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十几年来关于梁实秋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不断出现,2004年11月还在北京成立了“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一时间学界似乎又出现了“梁实秋热”。其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有他那别具一格的雅舍散文、明显受白璧德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新月时期慷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苏州有一位社会名流,他涉足于商业、政治、文学、方志、新闻、教育、慈善等方面,且都颇有建树,可谓一身数职,忙碌又显赫,然而他始终不失文人本色。郑逸梅称他为“诗人范君博”。  相似文献   

12.
布斯逝世的那一天,是2005年10月10日,芝加哥大学新闻办公室在一篇特稿中这样评价了这位学者、教师、人文主义者和批评家:他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把技巧和伦理分析相结合,因而改变了文学研究的形貌”,他的著作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伦理批评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
易宗明 《新闻天地》2006,(11):24-25
一场飞来横祸造成他不完全性截瘫腰椎粉碎性骨折,他在病榻上靠一块木板支撑着写下中篇小说又改编拍摄了《贺龙镇守澧州》的三集电视连续剧,他被誉为继“七小虎”之后登上湖南文坛的诗歌新秀,他被《湖南日报》等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发表大批报告文学作品,他执行主编的县文联会刊《墨池文学》培育出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其作品常常洛阳纸贵……20年风雨蹒跚,他出版了两本诗集,公开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有一些同行朋友是令人难忘的,其中就有尹飞舟。他是湖南省出版界为数不多的有博士学历的译文编审。两年前,他离开了编辑工作,走上了出版行政管理岗位,严格地说起来,尹飞舟只能算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原”译文编辑。飞舟的读书生活很有意思,颇有一点“此山望着那山高”的味道,中学阶段他酷爱文学,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激发了他的兴趣,大学填志愿报了中文系。他先是学中文,图书馆里、林荫道上,广泛涉猎中国文化典籍的同时,又对外语情有独钟,每天捧着英语书哼哼叽叽地背单词、背语法,陶然自得其乐,不觉枯燥。一学外语,他又迷上了,在  相似文献   

15.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叫他“老丁”。四十年前,当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熟悉他的人就叫他“老丁”。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而与他一起工作的青年同志同样叫他“老丁”。“老丁”,是丁景唐同志引以为荣的称呼。的确,这种称呼说明了他平易近人。老丁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党组书记,今年刚刚退居二线。多少年来,“三位一体”的职务使他工作头绪繁多,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个编辑。近年来,除全面负责出版社的工作外,还忙于主持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重大文化积累工程,既当总编,又当编辑,率  相似文献   

17.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18.
1 谈论近两三年我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状况,离开文学出版工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发展的总趋势,是难免片面和偏见的;“文化大革命”10年,搞“突出政治”,似乎沾了文学的边儿就有损身价。经过“旗手”10年“呕心沥血”,文学书籍,首先是长篇小说,即使用“三突出”、“高大全”模式产品凑数,又凑得出几本呢?就在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最缺乏什么?” 这是北大学生余杰在《距离“底层”有多远》(见《新华文摘》98·6)一文中对我们提出的质问。他抱怨说,在包括文学、报刊、影视、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95%以上的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貌居然像阿伯丁神灯一样不翼而飞”,“数年前的人文精神讨论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却又远离了问题的答案。”他指出,答案就是:“底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看待“虚构”问题,东西方的视野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虚构”被看做是文学的独特标志,后现代文论则将之泛化开来,延伸到了非文学领域,从而宣告了文学的终结。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关于“虚构”的看法在金圣叹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他的小说评点没有将“虚构”当做文学关注的焦点,而是引导人们去领略文学这一座精神之塔的:蚀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