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新华社除了向全国、全世界报刊发布文字新闻外,同时也向全国、全世界报刊发布新闻照片。“文图并茂”是现代报刊所引为自豪和努力争取实现的方向;因为,千百万读者不仅需要从报刊上读到自己所关心的新闻,而且还希望从新闻照片中,目睹到自己所  相似文献   

2.
从“帐”“账”使用谈起孙明忠写文章用字,应该以词典、辞海为依据,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国家文字的纯洁性,推动汉语规范化进程。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文字使用中,更应如此。仅就“帐”、“账”二字而言,翻阅一些报刊,发现还没有规范使用。例如:人民日报5月22日十版《...  相似文献   

3.
六七十年以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办报过程中任劳任怨地为读者服务,正确处理报纸、记者与读者的关系,广博读者好评。现在回顾一下邹韬奋的读者观,对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贴近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不无借鉴意义。“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报刊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合不合读者的“口味”,尤其是合不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在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上,邹韬奋曾有一次败走麦城的教训。1923年他担任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编辑股主任,当他把很卖力完成的《民治与教育》的译稿送审时,受到黄炎培先生诚恳而严…  相似文献   

4.
文字与图片是新闻报道中的两翼,二者并重不可偏废,这已成为当今新闻界的共识。综观现代报刊,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以图文并茂吸引读者。浏览报刊,也常见文字记者“偶而露峥嵘”亮出几张好片子。摄影记者也时不时地舞文弄墨以铅字的形式证明自己。这实乃一可喜现象。其实,“两翼说”不单指报刊编辑部的整体,也应该是对编辑部的每一个成员而言。一个敬业的新闻工作者,除去他日常担任的角色(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外,还应主动向另一翼做些发展,力求使自己成为“两栖动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经营过程中,说到成本,我们通常指的是从办报办刊人角度出发考虑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对读者方面的成本问题考虑得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读者购买或阅读报刊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着报刊的发行量,左右着报刊的命脉。除了读者所付出的显而易见的成本——报刊的定价外,还有两个隐性成本——阅读成本和交易成本值得报刊经营者加以重视。一、读者的“隐性”阅读成本读者是上帝。报刊经营者一定要好好研究读者的需要和欲求。读者除了要求所购买的东西物美价廉外,还有一些相对容易被忽视的需求,阅读报刊时所花的“隐性”成本就是其中最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美国语言学家 A.肯伯说,“要让受众接受宣传,你所宣传的东西要为受众所需要,否则就不会在受众身上发生什么反应”。的确,报刊传播的任务最终是要通过受众(即读者)接受来完成的。读者是报刊传播的对象,也是报刊传播过程的终端,如果读者不接受,报刊工作者的一切劳动和物质代价都将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谁把握了读者的需求,谁就拥有了读者;谁拥有了读者,谁就拥有了市场;谁拥有了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冲击下,不少报刊发行量急剧下降。这与报刊对读者研究不充分,缺乏读者意识是很有关系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要赢得最广泛的读者,就必须把倡导读者本位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办报刊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理应成为报刊工作者的永  相似文献   

7.
不说做编辑要求知识面宽,要博学,不说少儿报刊的版面比成人报刊的版面要求高、要活泼……单就少儿的语言这一关就很难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编辑内容的语言少儿化问题。因为少儿报刊的作者不全部是小读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成人为孩子所写。少儿报刊也是成人为孩子们办的,大人办少儿报刊,心理状态、思维、语言、文字习惯很自然地和小读者有距离。少儿报刊要为少儿服务,取得他们的喜爱,为他们所接受,就需要我们少儿报刊的编辑下功夫研究小读者,接触小读者。必须对少儿的年龄特征、认识能力、阅读心理、语言水平、兴趣爱好等有较为…  相似文献   

8.
文字求短,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为之追求的目标。古人为文,历来推崇“辞尚体要”、“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毛泽东一直要求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且身体力行,仅用190字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宏伟场面。为了刹长风,兴短风,孝感报从1979年起,就提出把写好编好“豆腐块”作为奋斗目标,得到读者的普遍赞誉。1989年的一次读者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对孝感报的“短”持欢迎态度。求短,不是单纯的文字删减,而是要达到文约意丰,言简意赅。短得有内容,短得有看头,短得有魅  相似文献   

9.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  相似文献   

10.
“启事”与“启示”,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一样,但因为是音同,所以报刊上常常有人用错,“启事”:把某件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写成文字贴在墙上或登在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这是历代文人的一贯主张。文章要吸引读者,必须在“曲折”二字上下功夫,文字有曲折能紧紧抓住读者心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现在不少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构造清晰的版面视觉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纸媒从业者认同图片在版面构成元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应对年轻读者快速阅读需要的所谓“读图时代”,其证据是,图片是适应文化快餐转变的最好版面元素,一份报纸要在报刊林立的市场中抓住读者,图片是重要的保障,要用图片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吊”住读者的“胃口”。然而,通过对读者进行实证调查,人们发现纸媒吸引读者的第一元素不是图片,而仍然是标题,是简练、准确、生动的标题。“当您翻到一个要阅读的版面时,通常您首先看的是:图片、标题、直接找到要阅读的栏目文字…  相似文献   

13.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场合直接用英语采访、写作,也有不少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希望在学习母语采写的同时,也能看到相应的英文稿件,从而提高英语水平,适应新时期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为此本刊特辟“双语新闻点评”栏目,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要。本期文章作者马建国著有,《英文报刊导读》一书。但愿此栏目的文章及其作者们的国际新闻采写实践和研究能为读者开辟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老新闻工作者何金铭的新著《东鳞西爪集》中有篇题为《“一稿数投”别议》的杂谈。作者说他不赞成“一稿数投”,认为那样作对报刊、对读者都不是负责的态度;但也不赞成对此事作简单粗暴的指责。作者认为要减少“一稿数投”,报刊编辑部要采取两项措施:对来稿看得更仔细一点,至少不要因为作者是无名小辈而将文稿束之高阁;凡决定不用之稿,要尽快退给作者,让作者另谋出路,或一两个月后不作答复,可自行处理。这是一个老话题,何金铭同志提出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某”字号脉潘国彦报刊上“某”字成灾,有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大有几十个“某”字作为关系人的代称,读者戏称之为绕口令。一般来说,五个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然而如今许多报刊为何反而模糊起来了呢?笔者不才,试为“某”字号脉,望闻问切之后,断之为:此...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都希望读者把自己的作品读完。简练、准确、朴素、通俗的文字比冗赘,含糊、花哨,深奥的文字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后者不但浪费笔墨,而且浪费读者的时间。本文将分析一些实例,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引用这些实例时,我删去了作者的姓名,因为这不是针对个人的。简练(上) 直接了当和避免重复能使文字精练。“他露出了笑容”比“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少用两个字。如果只写“他笑了”,还可以节省三个字。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19.
3月30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铁道部政治宣传部、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济南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五处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荣誉称号。这是中国记协首次为通讯员授予称号。蒙标成生前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积极为党报写稿。他努力钻研新闻业务,收集剪贴各家报刊发表的优秀作品,抄写了1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他深深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深入基层潜心调查研究;他即使身患癌症,仍笔耕不辍。这些年来,他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质量较高的稿件180多…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何为“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建立怎样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适应时代所需要的新闻报道工作?本期《三昧书屋》,特向读者推荐吴季松教授的专著《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