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2.
李育善的文章虽说读过,也自然知道他是商洛的优秀写作者之一,但真正结识他,却是孔明的从中介绍。孔明是个才子,言辞滔滔,善良热心是其与生俱来的品格,所以对谁都是一个表扬。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谁的不是,大有“东坡眼里无坏人”的风范。“吹捧使人进步”,这是我发明的话,我不断地重复它,希望它成为传世名言。不过对于这句话的实践,孔明先生比我做得好百倍。可是你要当面表扬孔明,孔明必定难堪,脸红。  相似文献   

3.
每每想到孔明,心中总会掀起阵阵波涛,那是一份复杂的情愫,来得汹涌,来得惆怅……在滚滚逝去的历史长河中,孔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垂钓者”。他以绝顶的智慧钓来了刘皇叔的一次次胜利,从而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  相似文献   

4.
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二: 一、罪在马谡。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相似文献   

5.
《空城记》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前面说的是马谡自告奋勇并以人头担保去守街亭,孔明虽然让他去了,但由于先主对他的评价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所以“犹豫不定”。马谡到街亭后.不听王平的劝告,占山为寨,王平只好自己领着一部分士兵另外扎寨,并派人把扎寨情况画成图本送给孔明。这不仅验证了先主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草船借箭”“智借东风”等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但在我看来,其中“草船借箭”一章非但未显出诸葛孔明之智,反有弄巧成拙之嫌,损孔明神机妙算之名。周公瑾尝问孔明:“水战以何为先?”孔明对曰:“弓箭。”我认为不然,以当时造船之术,大小战船无不为木制成,木遇火则燃,我以为“箭”字前加一“火”字方为水战之精妙计策,此等区区小计孔明怎会不识?若真如贯中先生所言,当夜大雾漫江,孔明前来借箭,曹军不知虚实,怎敢轻出?事情按书中发展便是曹军乱箭退敌,使孔明计谋…  相似文献   

7.
《失街亭》一文,开头在部署兵力时,孔明的精明谨慎就充分地显露出来了。先说精明。首先当听探细人说:“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的第一反映是大惊。很准确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这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的精明之处。其次,当孔明问及“准敢引兵去守街亭?”而马谡说“某愿往”时,他就对街亭的重要地位一语道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相似文献   

8.
字"太差"     
王玉芳 《班主任》2014,(9):29-29
“王勃,字子安,所以也可以叫他王子安……”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少年王勃》。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陆小洋更是兴奋不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说道:“老师,我知道诸葛亮的字是孔明,许多人都叫他孔明先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他听后,摇头晃脑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9.
言论     
《当代教育论坛》2011,(7):128-128
“批量生产诸葛亮”的教育臆想症——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脍炙人口,众多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但如《失街亭》(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中用简约文字,对马谡的“三请”“三笑”“三拒”“一哭”的极富个性的描写却不多得,细细品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良苦用心。作品一开始就写出蜀军面临极其严峻的战略形势,孟达被杀,孔明担心“深有谋略”的司马懿率兵出关,且料定“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兵防守。当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时,“言未毕”马谡便向孔明请求“某愿往”。一个“言未毕”便把马谡建功心切、迫不及待、不假思索、轻率浮躁的性格点出。孔明对马谡的轻…  相似文献   

11.
禄永峰 《云南教育》2011,(10):37-37
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诸葛亮班”配备一名教育观念先进、知识渊博、责任感强的优秀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12.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相似文献   

13.
诸葛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立的形成既是历史兴衰治乱变化的一种可能,也是历史伟人诸葛亮的洞察与构想。二十七岁年轻孔明,坐卧南阳草庐晴耕雨读中的这种天才预见,毫不夸张地说,可视为三足鼎立的发端。 这一可能与构想的落实,应是刘备的立足川西,北对曹操、东向孙权格局的确立。当然,三足鼎立并非孔明的终终极理念,然而,历史的事情演进终将这一长远追求永远地圈定在精神的家园了。 孔明的天下三分也是刘玄德统一汉室的必经步骤。不料“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因此白帝城托孤便成了孔明尽忠之道的重要开始。为完成大业报效先帝遗诏,孔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尽瘁国事,构成他一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字孔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以智慧超人著称。他尽精竭虑辅佐刘备匡复汉室,终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提到诸葛亮教子的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下面,我就给家长朋友讲一段“孔明教子经磨砺”的故事。诸葛亮身居丞相,不但法纪严明,严于律己,而且善理家政,严格教  相似文献   

15.
一 周瑜戳着孔明的额头:"给你三天,凑不齐10万只箭,仔细了你的皮!" 孔明走后,周瑜冷笑着对鲁肃说:"孔明这狐媚子,仗着有几分伶牙俐齿,作这轻狂样儿给主公看,调唆他联刘抗曹.正好寻事把这小蹄子撵出去." 鲁肃很着急,来找孔明.孔明让他带着草船上江,笑着打趣:"这会子还不急,你且待我吃了这一杯酒再说."  相似文献   

16.
孔明南征,马谡献策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纳其策,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心服其德,终孔明之世,“南人不复反。”“攻心”战略思想,始见于《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伐谋”、“伐交”都属于“攻心”的范畴,但明确提出这一战略的是孙膑,他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见《通典》)这一战略思想,尔后一直被著名的战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战略的首位。《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也把“攻  相似文献   

17.
学会倾听     
《赤壁怀古》一文快学完时,我让学生们随意谈谈“三国”中的人物与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开了,如:关云长单刀赴会、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坂桥等。这时有个学生说:“三国”中,我最钦佩孔明的才智,特别是他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一回,显示了他卓越的胆量与智慧。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都说诸葛亮的才智司马懿难以望其项背。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司马懿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空城计中司马懿也许早已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故意放了他……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我虽觉得这个说法颇为新鲜,但对孔明三尺瑶琴吓退司马…  相似文献   

18.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一个可悲可叹而又可怜可爱的人物。我觉得,在《失街亭》这个精彩章节中,他的心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战前的显然自负街亭之战打响前,马谡即尽显其骄狂自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大言请命”和“山上屯兵”两个场景中。孔明“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尚未完,马谡急不可耐地说:“某愿往。”如果说,《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迫不及待站出来,请求去江东说周瑜来降曹操,是贪图功名,邀功心切;那么,马谡主动请命,则显然是自命不凡,急于逞能。所以,孔明提醒他街亭重要、守之极难,他自负地说:“某……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相似文献   

19.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读到一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五年级下册语文。其中有一篇名为《孔明借箭》的课文,教材编者在解释“孔明”“公瑾”“子敬”时,分别注为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别名”。我认为这样不妥,应分别注为三人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