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兴国 《语文天地》2013,(15):55-57
诗歌赏析既是高考必考内容,也是折射学生文化素质的一面镜子。怎样把握诗人的创作意旨,成了无数学生的困惑,也成了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不失为揭示诗歌创作意旨的有效方法。"意"是读者之意,"逆"既指接纳,又含探究之意,"志"是作者或作品表达的原意,"以意  相似文献   

2.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3.
王栋的"修身慎德"哲学美学思想以"格物"说为基础,以"正身"、"反身"为途径,以实现"大"的审美人生境界为目的。"修身慎德"不仅在生死观上体现了对生命的执著,而且在道德观上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体认。王栋的"修身慎德"与乃师王艮"修身立本"主张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修身的目的、境界与途径的理解不同。"修身慎德"主张对我们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修身慎德"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具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5.
王栋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而且有丰富的文学理论。王栋一心以传道者自任,主张文艺为改造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教育服务。在道德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上,王栋主张缓急有序,道德为先;在诗歌的表情表意问题上,王栋主张诗以表理,以意为主;在写作态度和风格问题上,王栋强调真实自然,提倡诗歌自然地从心中流出。  相似文献   

6.
王栋忠实继承了王艮的"仁爱"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有外在的"仁",必须先有内在的"仁",而要有这种内在的"仁",就必须修"仁"之心.同时王栋还提出了"德不孤陋"说,要求人们不与人同善.  相似文献   

7.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认真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16字给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一线老师都在积极探究高效的学习方法.有的老师经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教学模式:而有的老师对这16字的理解还处于表层,只在它的"形"上下工夫,其结果是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优秀的学生总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差生还是那些差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文章做得太足了,没有抓住16字的"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形"相近,"意"入髓呢?我认为做到"三真"才能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讲授完毕的练习课上,有两个同学因一个习题争执起来,问题是这样的: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①处处认为志.①之句②中寻的"向志所"志.是。一一个个动同词学,"做标记"的意思;②句中的"志"是名词,意为"标记"。另一个则认  相似文献   

10.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1.
作为董仲舒伦理关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迭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12.
作为董仲舒伦理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达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13.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的"复初"思想非常丰富。王艮、王栋、王襞都就"复初"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王艮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只要人们诚意修身、体悟良知,就能恢复人之初的本性。王栋综合了王阳明的良知蒙蔽说和王艮的气质杂性说,主张体悟良知以保洁,以及反身格物、正心求初等修身复初观点。王襞认为人本有清纯的人性,但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被污染,出现了"失真"现象,他主张通过修养的办法去蔽复真。  相似文献   

14.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优秀知识分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察举选官盛行的东汉时代却“仕数不偶”。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应是王充的个人条件不符合汉代仕进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认为,宇宙大化没有情感意志,是无心的。无心即为自然,自然就是无所以然而有自而然的意思。故宇宙的生化不是决定论的,而是发自本身的自然生成变化。  相似文献   

18.
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到来,使得传统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转变,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在新的产业环境中,职业教育面临着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的挑战。本研究拟通过掌握和分析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即通过大数据挖掘方法,对国内主要招聘平台中关于智能制造行业对高职学生的招聘信息进行爬取与统计,获取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利用LDA主题分类模型,对招聘信息进行主题分类和探索分析,进而发现智能制造对职业院校所培养学生的技能需求的类型,即基础技能、机械制造技能和智能制造技能。结果表明,社会对技能人才能力要求最高的是智能制造技能,而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以基础技能和机械制造技能课程为主,智能制造技能课程设置明显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人才培养、企业参与、社会协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90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加剧的处境之下,在重庆新诗理论界"新诗二次革命"理念、"三大重建"方向的推动下,重庆新诗在艰难跋涉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李元胜、冉冉、冉仲景、唐力、王顺彬、李尚朝、冬婴等的诗歌创作,以"写作的自觉"(即诗人在诗歌的美学趣味、语言和文体意识等诸方面的自觉)和"自觉的写作"(即在写作之先即已趋向完成的诗人对自我的精神定位与价值确认的写作)而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