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文章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认为,坚持这一所有制结构,才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章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认为,坚持这一所有制结构,才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望 《保山师专学报》2000,19(2):49-50,63
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出现多层次性,由此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本文拟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些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私营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对私营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产生,人们总习惯于把它看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方针、政策的结果。这种理解是很肤浅的。私营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有方针、政策的原因,但更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社会主义私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一低二不平”(即: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极不平衡)。这种生产力状况从总体上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多样化的,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农村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的家庭经营,推  相似文献   

5.
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符合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省经济发展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状态,总体水平不高,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结构布局,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元化。长期以来,我省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其它经济成份发展缓慢,所有制结构单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辟第二战场,将使我省的所有制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更加富有活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长期以来,理论界大都用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来解释,认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与国有或公有制形式相应,较低生产力水平与其他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于是在我国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其他经济成分作补充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刘伟教授等在《关于我国转轨时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一文(《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中,对这种解释提出…  相似文献   

7.
一、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必然性 一个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选择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经济又怎样运动发展和变化,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也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由这个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所决定的。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由我们今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痕迹,具有生产力发展新旧交替的特征。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需依靠多种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和单一私有都已不能符合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对于发展水平低下且多地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我党已明确制定了要大量运用混合所有制来发展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通过很快实行所有制完全公有化来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张克强 《出国与就业》2011,(24):152-153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实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不尽如人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正确解读该理论既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需要,又是明确深化改革方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你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我们必须促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可能是全面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而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存在.在所有制结构中,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经济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我们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绝对不是要搞私有化和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有机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即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机结合,就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此外,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取代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 ,是发展的必然 ,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进行经济改革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为了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在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方针。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方针升华到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对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内涵不断认识、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根据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全面地界定和阐释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思想方法论上,解决了所有制认识上的一系列问题,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好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两方面下功夫,在理论上要通过正确处理所有制改革中的制度因素与体制因素,生产力因素与生产关系因素,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与我种所有制形式方面的关系,深化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在政策上,要从传统上对公有制经济的计划与行政调节转到运用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在内的经济手段调节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8.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邓小平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我们突破传统观念在所有制上认识的误区,全面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公有制含义、实现形式等重大问题的论述,继续调整和完善价格所有制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传统观念在所有制上的认识误区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上存在一系列认识误区,但最大的认识误区体现在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认识上。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认识误区集中体现在三点: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立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片面求公求…  相似文献   

19.
从1955年下半年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十年里,毛泽东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艰难而曲折的改革探索。探索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的前提下,允许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与发展以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的创新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进行.因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停留在某一阶段.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应该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教育上,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也在于此,这也是本文阐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