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新时期阶级斗争的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开展阶级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时期阶级斗争的对象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一般是指利益根本对立的完整阶级之间的斗争,它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形式。我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前各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均属这种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3.
一在形成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的世界观方面,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历史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任何历史课都能起这样的教育作用,只有能“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切实地学习祖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从而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课才能起到这样的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一切由彼此对抗的阶级构成的社会中发生作用。阶级斗争贯串着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来指导历史教学,历史课才能发挥教育作用,才能引导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领导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羣众去为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而斗争的阶级,是唯一  相似文献   

4.
阶级斗争是根本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相比较而言,生产斗争是根本,阶级斗争来源于生产斗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林彪、“四人帮”极尽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能事,大肆贩卖“阶级斗争根本论”,胡诌什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才是根本,生产斗争要从属于阶级斗争。谁要一提生产斗争,他们就给谁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大帽子,诬蔑为放弃了根本。谬论流传,贻害无穷,不仅混淆了理论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斗争,影响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部形象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和国家一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剥削,产生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产生了政党。一切阶级为了动员组织自己的力量,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有代表本阶级利益、集中本阶级意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政党。共产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彻底推翻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解放社会生产力,在全世  相似文献   

7.
历史动力这一范畴内涵着根源性、价值性、连续性等规定,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符合这些规定,它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仍是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应使用阶级斗争“杠杆论”来取代阶级斗争“动力论”,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内涵、外涵、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理论上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并为今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提供可靠的价值原则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正确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据,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就不能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无法找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之所以如此强大有力,正在于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所检验,随着革命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客观真理。如  相似文献   

9.
伍德认为,高兹、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虽然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在阶级观上具有共同性,都主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占中心地位,阶级斗争已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变革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妇女以及新社会运动等。他们属于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范围,与后马克思主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话语理论出发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将阶级政治转变为话语政治。  相似文献   

10.
好的文风,是在同坏文风的对立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九四二年,我们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由于清祘了党八股,结果就使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获得了充实和普遍的发展。今天,我们要恢复被“四人邦”糟踏破坏的我们党的优良文风,就必须开展清祘邦八股的斗争。只有在和邦八股的斗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才有可能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文风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风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沅和阶级根沅。一定的文风,是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路线服务的。因此,被深深地烙上了一定阶级和一定政治路线的印记。邦八股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它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特点。邦八股最本质的特征是:玩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宣传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空喊“革命”的口号,为反革命阴谋活动大造舆论。邦八股的其他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功劳。他说:“我的新东西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敌对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关系,有时会显得缓和一些,但不可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研究的指南在历史研究中,是否贯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用阶级斗争理论说明和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才逐渐产生相对立的阶级。自那时起,即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  相似文献   

13.
一八五二年,马克思在总结他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时,深刻地阐明了阶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他说:“(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学说,了解原始公社解体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对于学好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有直接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常常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一开始就说:“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只有阶级斗争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我是搞公安工作的,直接参与对敌斗争,对阶级敌  相似文献   

16.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了解政治现象的阶级背景和它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要始终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法。下面将政治常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政治现象列举如下。 一、用阶级的观点分析政治的科学含义。 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的科学含义,我们应当着重弄清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的政治,总是集中地体现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2.政治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讲到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时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史学界正在展开认真的讨论,有些同志否认农民的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生产力或生产斗争是比阶级斗争更为根本的动力,这个新提法符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呢?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的思想的斗争归根结底都要受那个时代的经济制约,只有研究、讲授好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史,才能最终解释清楚该国家该时期的政治史和思想史,才能阐发清楚历史发展法则,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史的内容包括着人类在各个社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关系和规律。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史的重点应该是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中学历史教材里的经济史内容,有的独立成章或是专题,有的是与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体例并不一样。但是,作为一种类型的教材,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结局的论断应如何理解?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有一段概括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结局的名言: “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句话很自然地被理解为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结局是两种:不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就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二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