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与佛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佛学文章中,他亦从未对佛教的有神论表示过妥协,因而,指责柳宗元佞佛,根据是不充分的。柳宗元的思想是以荀氏之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韩愈都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韩认为儒学的危机主要来自佛、道的冲击,故主张排佛、老;柳则认为危机主要来自儒学的神学化和自身的封闭性,故在批判这种神学化的同时,还主张援百家之长以济儒。“统合儒释”的实质就是援佛济儒。思想史的发展证明,柳宗元的主张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5.
张勇副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26万字,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它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该书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在梳理柳宗元三教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探讨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和道教观。  相似文献   

6.
<正> 在腐朽的中唐时代,年轻有为的柳宗元曾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的热情和抱负积极投身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然而,强大的反动势力摧毁了这支新生力量,柳宗元因党连之祸被贬永州,至死未得复任于朝。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一生重大转折,若说贬前他主要直接从事政治革新运动,被贬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他转到了思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道”,他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柳宗东全集》卷三《时令论》下,以下引《柳河东全集》只注卷数和篇名)“当世者,大中之道也.”(卷三《断刑论》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清代桐城籍诗人的实际创作看,不仅文在桐城,诗亦在桐城。桐城派诗人谨守家法,有较为自觉的流派意识,以“正雅祛邪”为己任。姚范诗学观深刻影响了桐城诗派,以姚范为诗派的发端者,有合理一面,又不尽合理。重道不废文,唐宋兼取,刚柔并举,融通的诗学观,使得桐城诗派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0.
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使他的思想资源十分有限,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在传统儒学的体制内进行,因而他的道论难以超越先儒思想的局限;而柳宗元以儒为主,兼收并蓄的思想 主张,实质上是要构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这也是他一系列闪光思想的源头活水。韩愈的保守意识还使他对儒学典籍缺乏怀疑,对其中的材料往往不加辨析,直接用作立论的依据,在逻辑上也存在诸多疏漏。而柳宗元要挑战传统儒学,就必须确保论据的真实可靠和论证过程的无愉可击。倘从理性品格的角度进行评判,柳是远在韩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12.
经历过20世纪“文化大革命”的“评法批儒”运动后,人们才有必要以“还原”的方式解读柳宗元对“自由”进行的惨烈追求和表现,并回答三个问题:柳宗元何以钟爱屈原?毛泽东何以喜欢柳宗元?现代人喜欢柳宗元什么?三个问题恰好关涉着柳宗元精神症候的三个维度:就人格维度而言,崇屈是柳子的人格洁癖,他让屈原实现历时性自我求证;就意识维度而言,他服从权威,善于按皇上需要“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创造现实政治中的神性;就话语维度而言,他与韩愈提倡古文复兴,创造论说散文,实现理情平衡;创造山水诗文,实现忧乐圆融的精神超越.柳宗元精神症候的根原是对皇上“复用”的企盼.他是伟大的文学家,说他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有炒作之嫌.他身上体现了两千多年以来极权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在湖南零陵度过了十年贬谪生活。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文、论著,是《柳河东集》中的主体和精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五)九月,柳宗元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再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他到永州上任时已是严冬了。  相似文献   

15.
贡贵训 《学语文》2008,(4):21-21
韩愈说柳宗元“俊杰廉悍”,“踔立风发”,“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家”。但由于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改革运动失败,走上了流落南荒的放逐之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圣恩倘忽念行苇,十年残踏久已劳”(《寄韦珩》),而恰是仕途的不顺和内心的苦闷促成他在文学创作的丰收。《新唐书·柳宗元传》说他:“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在永州的十年正是柳宗元诗文创作上最多产的时期,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在此地写成。  相似文献   

16.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的“明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韩文追求以不落陈俗、特立无匹的精神艺术个性来发明儒道,其所标举的“陈言务去”,并非仅仅体现于语言的创新,而是反映了其古文创作追求鲜明艺术个性的基本旨趣;柳宗元的古文并不刻意追求自异于众的艺术个性,而是以兼容众长、归本大中的旨趣发明儒道。“明道”方式的差异使韩柳在如何学习前代艺术,如何对待骈俪之文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韩柳的分歧源于其“道”论的差异,韩愈着力从开启主体道德自觉与智慧的角度发明儒道,他深刻地继承了孔子仁学注重主体之开启的理论追求,柳宗元则更多地关注对儒道之普遍性原则的探索。明道方式的差异在韩柳的古文艺术中有丰富的呈现,韩文善于以丰富的情事和生动独创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发明儒家的人伦之道,较少在义理上探幽入微;柳文则更富于思辨性。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文学批评,绝大部分写于永州。 柳宗元被贬永州,名为“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经索,处则若关桎梧”,尤其是,他在“众党人中,罪状最甚”,政敌们“协心同攻”,使他“渐成怪民”。然而他的心并没有死,“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他知道自己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于是只好转而读百家书,愤而作文。他相信“辅时及物之道,不可  相似文献   

18.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校有序管理下能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管理者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推行孝道的目的是贯彻儒家的仁义思想,以利于“辅时及物”“利安元元”,构建和谐社会。其孝道观的形成离不开尧舜之道的熏陶,家庭的教养,社会的影响。他一生为践行孝道进行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古代士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学,于零陵,吾独有得焉。”这篇序写于元和六年,柳宗元当时三十九岁;上溯三十年,即是十岁,他就好佛了。我认为少年时代的柳宗元,所谓“好佛”,不过是受家庭的影响而已,还谈不上“求其道”,没有收获,那是必然的。青年时代的柳宗元,追求的目标是读书求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