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小波作为一个文学理论丰富的作家,他成功地避免了中国后现代主义写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弊端,将后现代主义叙事和中国当代文学特征巧妙地进行了融合。文章以《红拂夜奔》为例,着重分析王小波作品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史铁生由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形而上的写作。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时.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作上因形而上的思考而采取“主题先行”.他的这种手法有别于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主题先行”.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主题先行”;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达观而平和.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源于作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湘西世界培养了沈从文自由本真的写作气质,也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希腊小庙。他抱着这种朴素的"乡下人"心态来到城市,以寻求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信仰,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对"乡下人"与"知识人"双重身份的认同,既积淀了沈从文多样的文体写作,也让读者发现作家的身份转换。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与都市题材平分秋色,透过早期都市边缘人的书写,能够窥探到一批"五四"知识分子在从乡间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从《孤岛》到《推拿》,创作近二十余年的毕飞宇,已成功地迈向一个成熟的作家。在多年的写作生涯里,毕飞宇一直秉持着"时时创新,时时突破"的写作态度,力求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丰富当下文学。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狂热的历史情结"、"王家庄的世态人情"以及"女性的疼痛书写"都是在遵循着一种循序渐进的生命探索,它们之间有其内在的写作规律,展现了作家奇特创作个性和独有的魅力写作。毕飞宇在贯穿"疼痛"主题的过程中,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不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人性关怀,也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宽度。  相似文献   

5.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是一个有个性的作家,也是中国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通过对王小波的小说及杂文的分析,来探讨王小波作品中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以此显示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仇惠 《文教资料》2012,(27):103-104
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围绕他和他作品的讨论在其亡故后热热闹闹、争议不断,但有一点无论是其本人还是研究者们都有共识,即以欧美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化资源对王小波的创作影响巨大。仅以《万寿寺》这部中篇文本而言,它对法国作家莫迪阿诺的小说《暗店街》的主题和结构就有借鉴,当然王小波在创作时也完成了自我开拓。  相似文献   

8.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2,(23):25-2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耽美派(又称唯美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得到了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高度评价。谷崎润一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文身》等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初期审美意识却贯穿于谷崎润一郎毕生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作家,并一直被视为中国作家的“异数”而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他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对独立文化人格的保持却逐渐被中国当代评论界所赏识和接受。王小波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扮演自由精神的独行者,他超脱体制的自由创作姿态为中国文坛树立了作家创作的新风范。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3,(29):83-84
卡尔维诺应哈佛大学主讲诺顿诗论的邀请,写好了五篇讲稿,被称为《美国讲稿》,分别是“重量”、“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和“内容多样”。王小波将“速度”的创作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语言简洁的追求,还有对节律的推崇以及对离题手法的运用。这种“速度”的写作理念使王小波的作品明快而流利,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想写好作文,首先要重视体验,丰厚积淀。以下几位作家的创作体验应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1.郁达夫:勾勒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小说极具个性,差不多就是他的“自传”,他大胆地把“自我”体验直接写入作品中。《郁达夫小说集·出版者的话》就有这样的说明:作者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强调“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他的小说有着与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创作特色,常常以自己的遭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忠实地勾勒出了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小说中,寄寓了作者…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5,(4):81-84
莫言在作品之外提出了大量有关文学创作的看法观点,其中关于作家观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论述。作家应当"作为一名老百姓"来写作,而不是刻意"为人民代言"。绝对的创作自由是没有的,所有的创作都是有限制的。创作中最难的就是个性的确立,它包含了两方面:与别人不同的独创性以及与自己不同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大多是将他与杜拉斯、卡尔维诺、罗素等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很少有人将其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对王小波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找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卡夫卡因素、作家在荒诞世界中的精神坚守,以及卡夫卡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美好     
伊人老师认为王小波是他首选的“酷”的作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王小波,伊人老师特向同学们推荐主小波的《科学的美好》。同学们如果对王小波有兴趣,还可以找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也许,读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伊人老师为什么说王小波“酷”得可爱了。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是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世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王小波的作品独特,富于想像,又包含着理性,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后,"人"的发现使儿童从成人的玩偶和附属中解放了出来,儿童开始进入新文学者们的创作视域,由此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是五四后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仍受追捧;丰子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站在"儿童崇拜"的立场进行儿童题材创作的文学家。他们的儿童散文创作在写作立场、文本挖掘重点、抒情言说方式都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文如其人"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学观念,"文人相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方面:其一,作家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多彩的,而表现在某部或某些作品中的性格特质却并不都带有某种典型性,读者以个别或部分作品来论定作品风格特征的现象,往往造成这种背离;其二,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创作出的作品并非是他人品的真实体现,有些作家在创作时进行自我伪装,欺骗了读者,达到换取群众的同情的目的;其三,文学创作经过富有技巧性的艺术加工,往往隐藏甚至掩盖了作家的日常个性,经由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作者风格的真实体现;其四,作者的人格不可能完全投射到文学作品中,人格不能混同于文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