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设适宜开展对话的环境,关注文本的"文""道"结合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采取疑解惑、选好主题和咬文嚼字等策略,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不同的体验,与教师、同伴等进行平等的、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选编的文本都是典范之作,文质兼美,情感真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讨论、联系生活等途径,感悟、体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需要一定的对话策略。如何采取对话策略  相似文献   

4.
"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文学类作品中蕴涵的生命精神、精准的语言、精致的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展开三重对话,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与默契,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三重对话强调通过对话探讨文本价值,要在已经成为权威的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在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挖掘出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记叙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的话,那么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考查便是学生与文本、出题者之间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又与文本学习中的对话不同.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是开放性认同解读.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自由地与文本、与作者做最直接的对话,体会文本的内涵.老师也可以从自身的阅历与积累出发,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层的对话.考场对话则不同,主要是揣摩作者的创作心路,了解创作旨意,体会创作情感,品味文字之美.考场上的"对话"有两次:一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是做题者与文本对话之后,由出卷老师拟出话题的对话,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中准确解读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作为社会规范的知识文本视域、教学主体视域的相互作用。不同视域的差异导致对话的必要,对自身界限的跨越而向对方开放,从而扩大自己的视域,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这就是“视域融合”。文本,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学生、文本视域融合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9.
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潘新和先生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肤浅的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走向深刻地揣摩"文本是怎么写的",从而切实提升语用素养。  相似文献   

10.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文本的对话性与生成性,这是一个师生本三元主体多重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本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涵括以下几种文本对话形式:师生与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和师生与生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对话文本。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活师生的期待图式结构、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可望达到师生本三者的视域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对话生成文本,从而扩大原教学文本的内涵,拓展认知主体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加深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静态美;通过推敲文本的词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动态美;通过感受课文的情境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灵美;通过领悟课文的感情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汉之间的感情美;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祖...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凝聚着人类的言语和精神,如何发掘文本的时代内涵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体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文本的解读和建构上还是不容乐观的。鉴于此,试从"条分缕析,奠定解读基础""拓展链接,丰厚文本内涵"这两个层面展开阐述,从而主动、合理地建构文本,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形:对话的肤浅,浅层的滑行,讨论的随意,对话的无序等。笔者以为,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通过"营造氛围""问题串引""巧引妙拨"等策略实施,实现平等式对话,深入式对话,生成式对话,这样师生才能真正领略文学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谓深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主问题设计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应以主题意义的探究为主线,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并通过"巧设导入,激活主题""梳理结构,彰显主题""创设问题,聚焦主题""分析语言,烘托主题""关注标题,强化主题""迁移创新,升华主题"等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获取文本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五个层次获得进步与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及"发现·创新"。而这五个层次从具体目标要求上看,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与感知性。如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与优秀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的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连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想象画面、品析语言并迁移运用,以促进学生语言生长,从而提升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教学《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要基于学生戏剧艺术审美的现实基础,从“趣”着手,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中发现美,引发审美期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以象造境中品味虚实之美;在表演中比较、品鉴,从而理解中国美学背后的智慧与妙趣;通过比照关联,从京剧走向戏剧,从课内走向课外,进一步延展艺术之美。这样,通过审美化阅读的层递路径,促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缺少实在内容。一、当前对待“文本”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基础。没有了文本作为依托,教学对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展开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那什么是教学文本呢?笔者认为教学文本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包含教科书,还应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相关的音像资料等。当然,它的主体是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