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和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都是以民间歌谣的征集、创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民间文学活动。但二者虽然都取面向民间之姿态,却各有倚重。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北大歌谣运动旨在文艺创作思想的革新和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开创;而发生于当代共和国历史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则旨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诉求。因此二者在对“民间”的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分殊,表征了不同时代语境的文化、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八五一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一场阶级大搏斗。在这场伟大的农民革命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表达了起义农民昂扬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而且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历时十四年之久的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被中外反动派互相勾结所绞杀。在血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曾国藩所创建湘军充当了最凶恶的刽子手。一八五三年初,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的谕令下,在湖南创办了湘军。一月,他在长沙开始编练陆师;九月,又移驻衡州(今衡阳市)创办水师,随即建衡州船厂,复设分厂于湘潭杨梅州,制造炮船。湘军创办不久,即与太平军在湘潭展开了对垒。当时湘军处于创建之初,羽毛未丰,太平军完全有可能将其歼灭,然而,在湘潭之战中失败了,使得湘军逃脱了覆灭的命运,留下了祸根。研究太平军与湘军在湘潭的战役,对深入探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就此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的诗歌大众化运动,始终围绕着"歌谣"这一关键词展开。诗人们借鉴歌谣的形式,创造贴近大众的诗歌。革命宣传干部重视收集民间歌谣,把革命思想写入歌谣,起到发动群众的效果。歌谣实践促进了新诗现实主义题材的发展。在学习歌谣、仿制歌谣的实践中,诗人通过否定诗人身份和以往艺术追求来完成自我定位的转变,并成为下一个十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以革命的最高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从金田起义起,太平天国的命运就是和武装斗争相始终的。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艺术达到了历代农民革命中的新高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为了总结太平天国在军事斗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太平军在革命战争中的有关战略问题,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7.
夏燮所著<粤氛纪事>,以其亲身经历与深入民间调查所得资料,记载了太平天国与清朝统治阶级之问的军事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太平军战略战术、广大民众对太平军的支持等方面的记载,生动而具体地诠释了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在关于吕振羽的生年、原名和其曾祖父何时参加太平军等问题上颇有异议,笔者认为:(1)根据《吕氏三修族谱》,吕振羽的生年应确定为1900年1月28日,《吕氏三修族谱》所记载的出生时间是唯一可信的依据;(2)根据吕振羽曾祖父墓碑文,吕振羽原名叫吕典福,族谱所载吕典爱当是1910年以后所呼之名;(3)1859年,太平天国革命军将领石达开率部围攻宝庆。是时,吕振羽的曾祖父吕先纪参加了石达开部赖裕新、朱衣点太平军,并随朱衣点太平军“转战闽赣”,直至太平天国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9.
从歌谣的题材内容来看,德化民间歌谣主要可分为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世情歌谣、历史传说歌谣和儿童歌谣7类.德化民间歌谣是德化历史社会的真实写照和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载体,其特点在.于:历史悠久,至今活跃;地方特色浓郁;文学特色鲜明.德化民间歌谣在文艺审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当前须认识和维护新的歌谣生态环境,使德化民间歌谣仍从艺术的沃土中不断展示生命;同时,在传承保护措施上也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德化民间歌谣艺术发展获得更多的助力.  相似文献   

10.
潮汕方言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海丰中部一带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在845首潮汕歌谣的封闭研究对象中,使用最广泛的辞格依次是重叠、起兴、顶针、比喻、对比、铺排、比拟和夸张。起兴、比喻和比拟三种辞格共使用785处,使歌谣平添语音上的声律美、情感上的内敛美和形象上的表现力;运用对比、铺排、顶真的歌谣近500首,使歌谣语势连贯,语气连绵,结构严密,整齐匀称,达到语言均衡的美感;600多首歌谣运用了重叠,使歌谣凸显了强化语意和主题、增强音律和乐感;夸张辞格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歌谣表现生活的张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黄石民间歌谣中的词语修辞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衬词的运用,起到了美化声音、加强语气、增加形象、强化感情、扩充结构的修辞效果;大量使用的方言词语,是黄石民间歌谣乡土美形成的重要修辞要素;博采口语词,使歌谣畅达、平易、生动,呈现出朴实之美。  相似文献   

12.
山歌是右江地区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右江革命运动开展的过程中,革命歌谣成为组织和发动民众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农民运动的领袖韦拔群等人通过运用壮族山歌的传统形式来反映现实,并赋予其革命的新内容,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歌谣成为了发动民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在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1851年在金田村所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太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御、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内讧”削弱了革命声势,清军即乘机反扑:在皖北,清军陷三河,困桐城,逼安庆;在长江沿岸,湘军陷武汉、九江,逼安庆;在江南,清军逼近天京,再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相呼应,掘长壕围天京。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的形势,天京、安徽同时危  相似文献   

14.
民间歌谣作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内容最为丰富生动的艺术文化,以最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民间生活及朴素情结。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所表现出的艺术美,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民间歌谣,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民间歌谣的推广中。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探讨民间歌谣所体现出的艺术美,希望能促使民间歌谣受到社会各界更大范围的认可与喜爱,推动民间歌谣的更快更好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正> 以湖南煤矿工人为主干组成的土营,是太平天国一支新式兵种,在革命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弄清土营情况,对研究太平天国史和中国近代军事史有重要意义。土营的组建,与太平天国战略方针的确定和战争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太平军转战广西时,军队规模不大,力量薄弱,在建制上还不可能有明确分工,仅以陆营即步兵为主要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爆发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革命军的足迹遍及国内十八个省,先后克服六百多个城市。武装斗争坚持了十八年之久。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革命运动,并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无法比拟的。湖州,在历史上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地处苏、浙、皖边区,是南京、杭州、上海三角地区的中枢,同时,它北滨太湖,西靠天目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太平军前期,进军南京时,湖州的战斗非常激烈,清政府曾多次从苏州、嘉兴等地清营中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是近代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发动的革命运动。在这次革命运动中,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不仅直接参加了太平军的革命行列,而且在它的鼓舞和推动下,在我国边疆地区也先后发动了如火如荼的反清斗争,形成中国近代史上各族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高潮。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学运动的兴起将俗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等等文学样式与小说、戏曲一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歌谣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歌谣学运动的历史价值是多重的、丰富的、深远的,她在俗文学研究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任何研究俗文学学科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开歌谣学运动这一历史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19.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本文论述了杨慎与民间歌谣的关系.一方面他热心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另一方面他虚心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仿民谣.杨慎对民间歌谣予以关注,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他得罪了皇帝,终生坎坷,由士大夫跌落到了民间.在群众中得到了理解和慰藉.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能够眼光向下,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整理与仿作.他着重搜集整理反映民间疾苦的时政歌谣,甚至辑入当代作品,显示了他的政治勇气.杨慎主张“诗须有为而作,文至无心乃传”.即要关乎世道人心, 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竹枝词》代表了他仿民谣的最高成就.本文充分肯定了杨慎仿民谣的艺术价值,认为杨慎是刘禹锡之后自觉向民谣学习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又一代表.  相似文献   

20.
《月光启蒙》是一篇质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描写了童年的夏夜,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这篇课文中,歌谣、民谣贯穿全文,意蕴丰富,是学生领悟文本内涵,体验作者情感的重要凭借。在此,笔者尝试着以赏读歌谣为切入点,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