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着"字在重庆方言中虽然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学术界对于重庆方言中"着"的词性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文对"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和助词用法,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2.
"可"字的研究学界早已十分透彻,但对信阳话中"可"的特殊用法研究不多,信阳话中"可+VP"、"可+adj"的用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差异,反映了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分化分流,也深刻揭示了不同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渗透和叠加。  相似文献   

3.
六安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一个分支,由于方言县区间的内部差异比较明显,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它在普通话当中的一些十分少见的语法现象。仅仅一个"在"字,在六安方言中就存在极具代表性的方言特点。对于六安方言中的"在"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独特的语法作用的研究与描写,能够映射出独属于六安方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着"字在重庆方言中虽然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学术界对于重庆方言中"着"的词性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文对"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和助词用法,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大量以"杀"字作补语的动补结构,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但却很好地保留在了太谷方言中。文章将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从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探讨太谷方言中"杀"字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与普通话中相比,淄博方言中的"来"字具有更加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本文重点探究"把NP来VP+补语"结构的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以及语用意义以及"来"充当语气助词时表达的语用色彩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9.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0.
"中"是河南方言的一个特色。其用法之多,用途之广泛令人难以想象。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及其简单的用法。对于"中"的语用功能则关注较少。本文基于Leech(1983)"礼貌原则"和Verschueren(2000)"顺应论"思想,结合在线语料库和日常生活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河南方言"中"的语用功能。"中"的语用功能主要分为三大类: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11.
范贵杰 《现代语文》2009,(7):107-108
"啥"是现代汉语方言中常见的疑问代词.在山东莘县方言中, "啥"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这是莘县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对莘县方言中"啥"的用法进行了归纳与例证,并将其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在用法相似性上论证了吕叔湘所说"啥"可能是‘什么'的合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杨旸 《天中学刊》2013,28(3):104-106
"各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指量结构,传统上该结构一般只用于修饰名词性成分,但近年来"各种+谓词性成分(VP)"的用法开始大量出现。本文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理论以及语用模因理论,对"各种+VP"结构的用法和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举例描写东北方言中与"那"、"啥"、"咋"字相关的应答词语的特定意义与用法,讨论其使用与功能,尝试揭示其语音、语义、语法及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近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通渭方言与很多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字词,在意义、词性、用法、读音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很好地延续和保留了这个词在古代原有的一切属性.但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等,在普通话的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遂收集抄录,对比分析研究,以期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很"与"老"这两个程度副词许多学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与普通话程度副词"老"的用法相同;二是东北方言特有的,与普通话中"很"的意义用法类似,但在许多层面存在差异。本文从程度副词后跟形容词、动词、名词性成分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东北方言"老"与普通话"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尅"字,是一个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词,多出现于皖北、苏北、鲁南方言中,在普通话中却不是很常见。相对于语音、语法,词汇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方言词汇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尅"字的来源、意义、功能用法等方面着手,对"尅"的语义角色分析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动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头"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主要用法是作名词、量词、构词后缀,但在湘西多个地区(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等)方言中,"头"除了以上用法外,还能作为关联副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用于"头+VP_1/V_1+头+VP_2/V_2"结构中。本文主要以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性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东明因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咧"在东明方言中有多种用法,可以作语气词、助词、名词等,还可以在一句话中以不同的词性出现多次。对"咧"用法的考察,对研究该方言和推广普通话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沂水方言中的"子"具有作为词根的构词功能,但主要是作为词缀形式存在,并在构词、区分词义、转化词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在沂水方言中的用法有向普通话中"子"的用法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亭立 《文教资料》2012,(13):29-31
在山西灵石方言中,"圪"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圪"字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拟声词等,每种词性下"圪"字词还有多种组成格式;"圪"字不仅可以做前缀,还可以做中缀;"圪"字词表现出很浓的口语色彩和方言色彩。本文主要对灵石方言中的"圪"字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其语体色彩作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