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山水画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笔墨技法体系。纵览历代山水画作,虽风格不一,但笔墨程式大同小异,师承之脉絡清晰可辨,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山水画的特质。古代大师大多都是从笔墨技法的学习研究入手,由师承而后体察、感悟大自然,获得心灵启示,创新技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而笔墨技法的承袭,始终贯穿于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1关于传统的几个问题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我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家南朝的宗炳“栖丘饮壑三十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凡所游履,皆图于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生成就有着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性。画家们并非面对山水写生,而是饱览山水,熟记于心,然后案牍笔墨,回思创作,可以说是山水记忆的加工,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就是画家通过笔墨寄情于山水,在人与自然的神遇而迹化中挖掘其切身感受,立意为象,物真境玄。在写生中探寻以新的方法表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承传统而有创新,忘笔墨而有真情,这是现代山水画家写神所达到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李强 《文教资料》2012,(12):115-116
李可染的山水写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写生他探索山水画的变革,他将光引入山水画的表现,在辛勤的笔墨耕耘中创立了"李家山水";他的写生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与可实施性,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山水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影响到全国院校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他所确立的写生模式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普遍应用,成为山水画家探索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6.
在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山水画已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在教学中,一般认为:“国画中花鸟易学,人物难学,山水更难学,至于指导少儿学山水画则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山水画难学又难教?因为,山水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从独立形成画科开始,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发展,比欧洲风景画早一千多年。山水画之所以称山水而不称风景画,是因为他不受光源、时间、空间、色彩的限制,它求气势、求气魄,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山水自古迄今存在着工笔青绿山水与水墨写意山水两种形态,水墨写意山水形态在文人放意纵情的豪情下,在书法用笔的极端自我表现的意识之下,演变成了一种笔墨放逸恣肆的形态表现手法.从古到今,"泼墨"技法一直备受画家们的喜爱.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泼墨山水画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和表现技法.本文从泼墨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常见的泼墨手法,并展望了泼墨山水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元代社会由于异族的统治,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人画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大多命运坎坷,仕途多舛。他们在思想上极度苦闷,遂投身自然,放情山水,追求一种"梵我合一"的道统精神。"元四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上一改南宋所崇尚的院体画法。追求五代董源、北宋巨然一派的"南宗"画法,讲求笔墨的泼洒,注重情感的表达,融诗书画于一体,使中国山水画的文人画特征更加明显。"元四家"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对明清以后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研究"元四家"山水画,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山水画的精华,进一步推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的独特创造,是笔墨文化的典型形式,也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其笔墨不仅是用笔用墨的技巧,更不仅仅是材料工具,而是一种体现境界的思想,是浓缩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语言,是非常民族化的艺术智慧。如此看来,山水画就绝对不是风景画了。仅仅用毛笔把山川搬到纸上是远远不够的,笔画间要体现出历代总结出的用笔规范——以书入画,笔笔是笔,笔笔见笔。如果说,作为客观存在的美的本质是真与善的统一,那么,作为主观意识下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至唐时期其形式以青绿山水为主。至元代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山林,纵情书画,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完全替代了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则日见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水墨山水统治了近千年。这种变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晋以来论山水画多重在创作客体,但宋人论画重在对主体人格修养的叩问.这一变化固然有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具备的自身的发展逻辑,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外在原因.山水画批评风尚的这一变化时期,正是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的理学的流布时期,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和山水画理论家们是难以置身于理学这一"时代精神气候"之外的.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水画"理"、理想化山水程式和山水笔墨审美的独立性都作了深入的创造性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吴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6):110-113
欧洲古典风景画与中国古典山水画给人以不同的审美倾向、不同的视觉感受,但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创作对象的画种。欧洲古典风景画是以写实为造型手段,在风景画的内涵上,追求本真、朴素、自然和谐的美。中国古典山水画则是以写意为创作手段,在山水画中追求精神境界与自然景观的和诣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玉福  刘伟宏 《陕西教育》2009,(7):139-139,102
龚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在山水画皆以萧疏洒脱为尚的时风中,他"扫除蹊径,独出幽异",从未被一种业已定型的表现程式所囿,创造了千古独有的笔墨形式.其中,尤以晚年"黑龚"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神写形”的绘画方法和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画家表现青海山水题材的创作情感、审美思想、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探讨传统与现代山水画的有机结合,主张多种技法互为并用、求变创新,努力展现青海山水的大美神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到魏晋时期,山水画才真正逐渐脱离原来附属于人物画的地位,单独成为绘画的主题。但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自晋代顾恺之创作了《庐山图》后,山水画得以形成和确立,山水画并成为"山水文化"的重要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相对于人物画和花鸟画的一种分类。而风景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相对于人物画和静物画的一种分类。在外国的绘画分类中并没有山水画这一概念;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没有风景画这一概念。只不过中国称为“山水画”,外国称为“风景画”。人们之所以在概念上混淆,是因为画面的内容大都相同。的确,它们的表现内容都离不开山川、江河、树木、建筑、交通工具和风雪雨雾等自然景色。从绘画内容上讲,山水画与风景画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相似文献   

20.
宗炳的《画山水序》在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也是中国画千年发展的精神脉络.宗炳的《画山水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绘画创作的经验,吸收了当时不同的学说思想,较为全面地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行进发展方向,它是中国山水画的起点和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