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下,越来越多的“裸”族词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本文从“裸”族词变化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包括“裸”字构词能力的增强和义项的变化发展,其中构词能力的增强包括由不能单用到可以单用和所构成的合成词的类型增多;义项的变化发展指“裸”的义项由一项分化为多项;外部原因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X女"族新词语语源有新造词、新借词、传统词的新含义、方言词的吸收等情况,其中新造词与新借词的现象最突出。新借词中日语借词占很大比重。"X女"族新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X女"族固有词语比较,X的音节数量更自由,形式更多样,有很多新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新词语语义更丰富,这一词语模有了更高的能产性。"X女"族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在语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使"女"有了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X担当"是一个网络新兴词语模。其中的模标"担当"来源于日韩语,具有定位性和黏着性。模槽"X"在音节上主要以双音节形式为主;在词性和语义特征上,只有能够区分量级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才能进入"X",而且"X担当"突显的是"X"的"最高"量级。"X担当"的语义是"某方面最突出的人或物",意义半虚化。它是名词性的短语,主要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X担当"的能产性高,但是由"X担当"构成的新词之间的使用频率有很大的差异。"X担当"词语模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人们求新求变心理的反映,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以"裸体"一词作为"裸"族词的原型来推导出"X1裸"和"裸X2"的形成受到多重构式的压制,并从自主依存关系的角度来阐释这两种构式的能产性差异。"裸X2"构式的高频使用也使"裸"具有获得现代汉语中词缀化和范畴化功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私底下"和"私下里"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两者作为一对近义三音节词,在语义内涵与句法特征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认为,"私底下"是由表"背地里、不公开"之义的双音节词"私下"和"底下"通过删略重叠成分糅合而成的;"私下里"是由副词"私下"加词缀"里"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家家"仅用于构词,可表多重感性义,构词能力不强,表名词词性,视为后缀更为合适。"家家"并非是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形式,它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并未违背韵律词对音节的限定,又由于其叠音形式,"家家"倾向于选择表年龄小、偏女性语义的名词来搭配。"X家家"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也可加"的"自成小句,搭配出现的"的"与"一个"均可发挥凸显感性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词应运而生。本文以"裸X"词族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裸X"词族的词义衍生过程及生成机制,从而得出每一个新词的产生都是经历过了语义冲突、语义抽象和语义泛化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一个语义连续统,都是以语义隐喻为机制运作起来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的革新,而汉语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成分就是词汇。新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已经逐步被接受,而“裸X”族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文章试从邢福义先生“小三角”理论中语值验察这一角度,对“裸”族词的语用价值进行考察,分析“裸”族词的语境值和修辞值,并通过与“被XX”族词的比较。更深刻地揭示“裸”族词的构词特点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X人"词族的习得过程是X从单音节向双音节甚至再到多音节的扩散过程(如从"老人"到"老年人"再到"中老年人"),扩散的起点很可能是某类人群中的高频X。自然度是"人"在多选竞争中战胜其它N(如"员、者、子"等)的原因。与单纯表示"种差"的名词结构(如"妈妈")相比,"种差+类"名词结构(如"*妈妈人")的语义透明度更高,更容易被识别和认知,这可能是不同背景的二语者与汉语儿童都创造出"表人名词+人"偏误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从殷商到现代汉语时期文献资料上的"乃"字使用情况,了解"乃"从实词到虚词的发展过程。殷商时期"乃"表示"你"、"你的"含义,随后语法意义不断增强,成为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之一。近现代以来,除了由"乃"组成的双音节词仍作为连词使用,"乃"基本已经退出了语言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行、走"的"行走"和"奔跑"两个义项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走"逐渐卸去了"奔跑"义转而承担起"行走"义,并成为汉语中表示"行走"义的常用词。而"行"的"行走"义逐渐消失,"行"表示"行走"义只出现在双音节词和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大量"X癌"词族,该结构中"癌"是一个类后缀。"X癌"词族表达日常生活中难于根除的坏习惯或坏现象,含贬斥意味。"X癌"词族的出现与"癌"本身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和"癌"在隐喻作用下进一步语法化密切相关;"X癌"词族在类推机制、语言模因与求新求异心理等影响下,迅速扩散和传播,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8,(1):68-72
古汉语词汇里表示行进类动词的"行"、"步"、"走"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的"行走"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行走"这样的双音节词里;"走"由"奔跑"义逐渐转为"行走"义。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X门"大量涌现在新闻报导,特别是新闻标题中."门"族词的内部构成又可细分为核心构成、后置附加语、前置修饰语等三个层次;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意义由专指各种"丑闻"扩大到"风波"、"事故"等;其动词搭配日趋丰富,其中双关修辞大量应用."门"族词在新闻标题中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虚词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复音词往往由词组转化而来。双音节副词"时常"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词义的虚化,也涉及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过程。"时""常"在各自的语义发展中分别获得了"经常"义,在汉语复音化的推动下,"时"与"常"在频繁的语境共现中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一个表"经常"义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出现,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X化"动词存在两种论旨结构:一元结构和二元结构。双音节"X化"动词是无标记动词,三音节以上的"X化"动词是有标记动词。此外,"X化"动词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使用上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