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一册《诗词五首》中的《过故人庄》有这样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斜”字是读作 xiá,还是读作 xié,课文没有注音,因此,许多人对此字的读音也就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此字应读 xié,而不应读 xiá。《中华大字典》对此字注音为:“徐嗟切,音邪”,《辞海》对此字注音为:“习耶切,音邪”,《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斜”注音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课本内容分两大系统:一个是文选,一个是常识。两者相比较,常识更重要一些。其重点所在:一、工具书工具书这一节主要是记住十来种工具书各自的特点。1、《说文解字》是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2、《康熙字典》先注音后释义。注音依次列《唐韵》、《广韵》、《集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反切是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前一个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有所考辨就在释文之末用一个“按”字表示。3、《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5.
《汉诗音注》注音体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蜜 《文教资料》2011,(36):100-102
《汉诗音注》十卷,是清初学者李因笃评点汉诗之作。,该书音注主要以《诗经》音为参照,对那些古音韵异之字加以解释,同时对古今音同的字也作了注音。本文旨在对该书注音作分类阐述,呈现其丰富的注音体例。  相似文献   

6.
《集韵》在编纂过程中特别倚重《说文》。在征引数量上,《说文》居于众多征引文献之首;《集韵》明引《说文》的原则是《集韵》的注音和释义与《说文》释义和徐铉注音相契合;《集韵》所据《说文》底本虽以大徐本《说文》为主,当对其他《说文》版本有所参考;《集韵》征引《说文》原有字与徐铉新附字有所不同,当是"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的原则在征引徐铉新附字上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7.
说“潦草”     
“潦草”是个叠韵联绵字,现在又把它简化为“了草”。其实“潦”字原先并不读“了”,而读“劳”,本义是地上的流水。《文选·长笛赋》中“秋潦漱其下趾兮”的潦字,六臣注音“老”。所以它又与“涝”字通用,因为都读“劳”。潦、草都是借音字,原来读音就是劳草。其来源是《诗·小雅·巷伯》的“劳心草草”,忧劳也。但最早以联绵字出现的是“离骚”,因为劳与离双声相转。《汉书·杨雄传》之离骚,传下便作牢愁。愁与草、骚、造、槽之古读也相同,如槽字,《广韵》作似由切,《集韵》为臧曹切。前者可能保留了唐韵,后者则是宋人读音。…  相似文献   

8.
祖冲之儿子叫祖暅.“暅”字究竟读什么?长期来不统一,各读各的. 《辞源》、《辞海》(旧)都没有这个字.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用现代汉语拼音标出"啦"音g亡ng〔更〕.1979年新《辞海》给它注音是xuan〔选〕,又读g色ng〔耽〕;1980年《新华词典》注音是xt,ar;、g亡:1〔亘〕;新《辞源》又把t'I亘"(xoan)作"啦". 据数学史家梁宗区教授考证,"啦"应按隋《博稚》注音读"g色nq'。(群燕)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10.
散存于《经典释文》等书之中的刘昌宗音切,在文字方面,存在一些易生误导和易致误解的问题有待廓清。本文围绕这一议题,分四个系列提起讨论:引述人改拟注音字的问题,可从引述通例上着手定夺真伪;某些音切的主名,可通过相关材料比证的途径进行确认;注音字多音的问题,可结合刘氏音切的具体实际,采用三种方法进行辨章;音切变例问题,应从被注字和注音字两方面着眼,在联系言语作品等相关因素考揆形音义的基础上进行辨章。  相似文献   

11.
《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载录了陆德明所见的版本异文共计217个,含有这些异文的条目中兼录注音的有149个。这些音切与该条中的异文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的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和异文注音,有的只是辨别异文。仔细考辨这些音切与共现异文之间的关系,辨别这些音切的性质与层次,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经典释文》体例的认识,也有助于利用这些音注材料进行语音研究。  相似文献   

12.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睦改动的反切上字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兴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关况;6.《集韵》改良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些改动反切上字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3.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洪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状况;6.《集韵》改良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集韵》改动《广韵》反切上字的反切有2287个,透视和分析这些改动的反切上的语音信息,讨论六个问题:1.《集韵》改良反切的类型及其特点;2.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语音信息;3.反切上字所体现的开合对立;4.反切上字所反映的洪细特征;5.反切上字所反映的声调状况;6.《集韵》发育反切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中古音”这个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曾经等同于《切韵》音,随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切韵》音是研究中古音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中古音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切韵》,从魏晋到隋唐的语音资料,都应该是中古音的研究对象。就韵书音系而言,《集韵》音系的研究,其意义不亚于对《广韵》音系的研究,《集韵》称得上是汉语语音史的一个大宝库。清代乾嘉学人如段玉裁等也很看重《集韵》,但他们的重点在校勘,一是《集韵》的校勘,一是利用《集韵》校古书。孙星衍《与段大令若膺书》说:“《玉篇》、《集韵》校《说文》大有用处。”此乃当时学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经典释文》中的《春秋左氏音义》、《春秋公羊音义》和《春秋谷梁音义》所录的少量音切与《经典释文》所引《春秋三传》异文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些音切是用来辨异文的无效音切;有些音切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异文注音.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两朵水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特意把伞举得高高的,怕雨水把姐姐淋湿了."文中给"得"字的注音是dé.笔者多方查阅资料,认为这一注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涉猎古汉语文字词语,间有所得,杂记如下,敬请达者正之。 (一)哈腰哈腰,即(身叚)腰。(身叚)字晚出,不载《说文》、《广韵》。《集韵》云:“(身叚),伛貌。”今按:(身叚)之为言虾也。字当从身,从虾省,虾亦声。虾为节肢动物,善跳跃,跃则屈身。哈腰者,谓腰如虾之屈也。故字从身。如此,则成语“点头哈腰”前后两截文义贯通,相辅相成,其恭顺亲热之态亦尽现乎辞。 (身叚),《集韵》:“虚加切”。音岈(Xia),晓母。虾字古有二读,虾蟆之虾,《广韵》:“胡加切”。匣母;鱼虾之虾,《集韵》:  相似文献   

20.
《文选》李善注诗歌部分注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李善注本是《文选》最好最具影响的注本,李善常使用术语“某某通”“某某同”指明文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是李注的特点之一,也是为人称道的一个特色。本文在搜集《文选》诗歌部分李善注字的基础上,对他使用术语的情况进行整理,并对某些术语使用情况进行辨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