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位有灵性的女子,她足不逾户,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父亲的庄园,可是,她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盈秀美。她通过读书,跨越了一切时空,和古往今来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她爱读书,是在“用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池莉的《池莉诗集·69》,不是用来证明她也是一位诗人——诗人无须证明——也不是给众人用来验证并顺便感叹"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异口同声中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远方;或者说,异口同声是生活中的最大的"苟且"。池莉曾把我们这个时代迅疾蔓延的套话、行话斥之为流行病专业中的"鼠疫霍乱",其实也就是语言中丛生的毒瘤。它们正是诗人要抵抗和瓦解的;也正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个"道"是说作者著文做诗,是为了表情达意,传递情感的。教书,就要把这个"道"揭示出来,读书,就要把这个"道"把  相似文献   

6.
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籍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们的良师益友。诗圣杜甫有诗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长。"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读书能让人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一代伟人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由此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我们  相似文献   

7.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字中的性情了;没有了性情,就不觉得做人和作文要修养了。这也是钱穆的看法。钱穆说:"摩诘诗若是写物,然正贵其有我之存在。子美诗若是写我,然亦正贵其有物之存在。"写我,要有物的存在;写物,也要有我的存在。写俗世,要有灵魂参与;写灵魂,也要有俗世作为容器。互相作为对方存在的证据,这就是把人摆到作品里面去。  相似文献   

8.
文学有一个绕不开的母题,即对远方的追寻。远方是距离的产物,是充满诗意的期待,也是未知的无尽可能。兰波诗句“生活在别处”,近年来甚为流行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无不给被当下生活限制想象的人以安慰。杰克·凯鲁亚克甚至直接以“在路上”为他的小说命名,可见远方对生命的诱惑,远方自然而然成为行走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村上春树说,也许眼前充满各种苟且,但学习,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我想说,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诗和远方。学习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觉而快乐的追寻过程,如果加入太多的功利,会让它丧失其中的蕴味。在如今过于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静心学习,享受学习,少一些功利压力,多一份自然闲适,尤为可贵,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伟人毛泽东曾鼓励人们:"好  相似文献   

10.
<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应该喜欢读书,做到以书为伴、晨昏相亲、形影不离。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教师读书有什么好处呢?我想,大概有六大好处——第一,净化心灵。有人说:"书是灵魂的粮食,不读书灵魂就会饿死。"教师要改造、净化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不少青年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刷了屏。"远方"本来就是充满希望的地方,而"诗"则又为那个充满希望的"远方"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孕育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诗和远方"。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一起在现实通往远方的路途上诗意地前行。  相似文献   

12.
走在路上     
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  相似文献   

13.
美从何处寻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心灵的物态化。也就是为情思寻找一件最精致的感情外衣。只有当心与物获得了最和谐最微妙的统一,诗才有望成为耐人寻味的艺术。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道出了诗是心灵外物的妙悟。由诗想到文,"诗言志"、"诗缘情",而文又何尝不是如此?2人有云:"诗善醉,文善醒"说的是作诗要完全放松精神,让心理处于弥散状态,这种情形下写的诗往往收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为文则不然,文章写作要有明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才能把道理讲透彻,把事实摆清楚。其实,文章写作也不完全要合规矩,按着一个给…  相似文献   

15.
远方     
宫崎骏说,到不了的地方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作家乡,我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高晓松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现实却是眼前的苟且常伴左右,诗和远方却遥不可及. 远方在追梦人的心里是一首未完成的诗、待填词的歌和花半开月半圆的朦胧.这首诗要由自己亲身去谱写,带着你炙热的体温读得热泪盈眶.这首歌要用心去谱写,充满你的斗志唱得豪情满怀.你想要看清花蕊大盛的繁茂和月洒清辉的柔美,就要用自己的躯体度量时间,去打开画卷,哪怕风尘迷眼也不惧艰难.是的,在去往远方的路上,那些坚持和慌张都要你自己去品味,没有人能与你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6.
在路上     
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地平线的窗户.  相似文献   

17.
迪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航行着的思想之船。读书,给人以乐趣、以光彩、以才干。人生不可无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面对广漠的大千世界,置身变幻的社会环境,谁都会遇到无穷的未知数,欲求答案,只有求教,只有读书,只有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远方很远,也许穷极一生也到达不了;远方很近,也许触手可及。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远方虽远,但通往远方的路就在脚下。因为向往远方,所以他十数年如一日,埋头读书,不辞艰辛,不言放弃,洒的汗水凝结成到达远方的路。因为他知道:读书是通往远方最安全的一条路,途中也许不那么如意,但尽头处一定风景如画。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想说,无限风光在远方。每个人都向往那寄托着人生理想和希翼的远方。只不过对于远方,有的人是向而往,有的人是向而不往,但我们必须是前者。  相似文献   

19.
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以禅喻道",认为"诗道亦在妙悟",重在阐明诗歌创作之道也同样在于"妙悟",即对于诗歌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这个"道"的心解、觉悟。这样诗人就会有一通百通的创作自由。学生个性化习作亦如此。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感悟、自由的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周围人的独特认识,通过自己的灵性颖悟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才能让其感悟透彻。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94):128-129
困于"应试""机械背诵"或"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失去了该有的浪漫生机和动人意蕴。要摆脱眼前这种"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需要教师用心"看见"学生,厚植人文情怀;善于激发情感,注重以情动人;巧用文化浸润,提升人文素养;真诚评价,创新反馈方式;着眼长远,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诗意盎然的一方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