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几乎都是听老师“范读”长大的。要是说教师的范读影响了我们大家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在新课改的今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师的范读,我们觉得将范读,尤其是将教师的“范读”前置确实弊端多多。教师范读似乎总留有对学生不放心的“教师主体”的影子。教师范读,学生只能模仿;教师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其他角度的理解;用新课改理念来思索,它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副作用。因而,要改变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位置,应将教师的“范读”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之后。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变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参照:朗读的参照,理解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粗浅地来谈谈这些问题。一、朗读形式"喧宾夺主"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静 《考试周刊》2013,(39):38-3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尽快地走近文本,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体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范读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地深入研读文本。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唱读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课文背景,利用教师范读,联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等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5.
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在曾经实践的"快乐课堂"中,尝试把"课文范读"让给学生,通过实践,自觉甚好。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把文本读"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知此,还会知彼,在完成文字朗读的同时,促进阅读理解,为读"懂"、读"美"提供保障,这种学生的探究学习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聪明之举。"学生范读"较"教师范读"更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相偕。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还可以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切的情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展现范读的艺术,深入理解文本,打动自己,感染学生;把握朗读技巧,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分清朗读对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  相似文献   

7.
低段阅读教学中,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尤其是在初读文本环节,教师范读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学生基本上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时,教师进行范读,并且适当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对于培养低段学生的语感会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能力,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照搬教参、网络资源,缺乏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二是刻意追求解读的新意,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语文教师既要勇于、乐于、善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同时,个性化解读还需有界,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基于学生经验、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相似文献   

9.
靳晓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30-231,182
教师的范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抓住范读的时机,注重并指导个性化朗读,帮助朗读技巧的提高,真正发挥范读的作用,最终达成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范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朗读,教师正确、流畅,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样板,这就是范读的示范性作用。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运用于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作用,即提示性作用,而提示性的体现,往往要借重“夸张”这一技巧.  相似文献   

11.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12.
范读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范读,能使学生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的领悟更加准确,有利于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范读须紧扣语文课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范读要适度并把范读纳入备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其进入中高年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首先,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同学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读到:“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北风鲜明的个性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读说课的训练目的在于用规范、丰富的书面语言来规范和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 ,在读说课教学中应注重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范读激趣导向。一位名叫“艾伯特·梅拉别恩”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 %的面部表情。小学生语言模仿力较强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范读可以激趣。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到读的乐趣 ,从而产生我也要像老师那样去读的激情 ,进而达到爱读并积极主动去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但绝不反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町以说教师范读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他们对文本的把握还不准,他们能够把文本读正确、流利都尚属不易,更谈不上读出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到了高年段,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个性化”朗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范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得力手段。而有的语文教师仅重视让学生读,忽视了教学性范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范读有别于其它朗读,没有掌握范读的一般特点及技巧。教学性范读不同于广播员的播音性的播读,不同于  相似文献   

17.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9.
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①工人在筑路时被一棵橡树挡住,施工被迫停了下来;②工程师改变了设计,公路绕开橡树,橡树得以保留。(2)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情况:橡树、灌木、楔子、马蹄形。这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在学生的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事先准备相关的挂图或课件进行讲解。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谈感受。教师范读课文前,提出问题,设计悬念:橡树被保留下来了。橡树准备给保护它的人颁发奖章,该把奖章颁给谁呢?教师范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  相似文献   

20.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