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状义分歧词是动、形分歧中常见的意义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库语料考察、数据统计,掌握这类分歧词的句法功能分布情况和语义对应关系,最终确定分歧词的词性。以客观的、符合事实的处理方法代替见仁见智的主观感觉确定词性,解决动词、形容词分歧。根据以上原则,"衰弱"是形容词单类;"衰微"是形容词倾向兼动词类;"忙"是动、形兼类。  相似文献   

2.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这是古今汉语都有的,比较起来,古汉语的兼类词更为常见。古汉语里“使”的使用频率很高,它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词类、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语法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兼类词。下面首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谈谈“使”的读音、词性和词义。  相似文献   

3.
"老"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通过本文的句法和语义的分析,我们发现,"老"是个单音形副兼类词,而且是个内部兼3类的兼类词。本文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老"产生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之”是《战国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复杂灵活,对《战国策》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之”的动词、代词、助词等多种词性及意义,从而得出“之”是一个兼类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词的兼类,体现出语言的共时现象,是词性在特定阶段的横向运动,又是相对稳定的定型的。词的转类是时代演进中形成的,以时序变化为线索,体现出语言发展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6.
李亚群 《语文知识》2012,(3):118-119
日语中的某些新兴词语随着网络、动漫以及电子游戏等渠道涌入中国并迅速使用,"萌"便是一例,其语义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萌发",而是一个日语借词,又是一个兼类词,具有多种词性和语法功能。本文探讨"萌"的来源、用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7.
刘红 《现代语文》2007,(5):44-45
古代汉语中的"以……为……"格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以"和"为"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兼类词。各家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以及古汉语虚词字典、词典对"以为""以……为……"有不同解释和不同层面的分类。本文就"以为""以……为……"的意义和用法做一浅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古13部文献的考察,本文确定上古汉语中表"舍弃"义的词主要有5个:"弃""舍""释""捐""委"。考察发现,"弃""舍"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释""捐"次之,"委"的用例很少。本文将对这5个动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子产而死""富而可求"等句子在句法关系上是"主而谓"结构,但从语义表达看,"而"仍然是连词,其前的"子产""富"等体词发生了陈述化.一是体词性成分自身的语义基础,"而"前名词多是类名成分或"类化"成分,在语义上都凸显了"类"意义.二是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话题性"主语总是隐含了"像似类"等动词引进话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陈述性.  相似文献   

10.
梁晓声 《中文自修》2011,(Z1):68-69
我只不过主张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依我看来,"理想"这一词的词性,是不太好一言以蔽之地确定的。我总觉得它也可以被当成形容词。因为它所意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学者将它看作是联绵词,而相对忽略了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挣扎"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挣扎"的本字应为"张磔"。"张""磔"二字同义连文,并受"张开"的核心义制约,"挣扎"遂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兼类词很早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谓兼类词就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通过兼类词与同音词、多义词、词的活用等语言现象之间区别的浅析,便可以初步确定兼类词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倒好"作为句中语气词,附着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一定的语法作用。句法上,"倒好"一般用于名词性成分之后,在句中可以去掉或用其他语气词替换,同时可以与"可""了"等词在句中共现;"倒好"在不同的语境中主要表达三种语气,即出乎意料、不满和讽刺;从语用角度分析,"倒好"起着凸显焦点和主观性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既为我们提供了"道"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达到"道"的路径以及判断是否获得"道"的标准。与其他词相比,"一"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在各个词性之间,也即在人为的词性分割的各个世界之间自由跨越。可以说"一"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类似于康德意义上的"统觉"功能);那么,在语言难以综合地表达"道"的全部方面的时候,"一"的丰富性与简易性就为庄子直观而真切地揭示"道"、探索"道"、体会"道"、把握"道"乃至最终达至"道"提供了一种本体论和方法论兼备的桥梁;由此,"一"就构成了"道"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急忙""赶忙"不是短语或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而是具有相同义素的两个语素并列连用成词,但与大多数并列式时间副词不同,"急忙"是两个形容性语素整合连用为形容词然后虚化为副词的,"赶忙"则是动词性语素与形容性语素并列连用为副词,是间接虚化的结果。此外,"急忙""赶忙""赶紧"在语义、语体、适用对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对“多”字的词性认识很不统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可以判断出它应该是兼有形容词、副词、数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这本书的出版""春天的到来"等结构中VP的词性是否发生改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句法构词理论的发展,语素和词两个核心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始结构中,"NP的VP"中的VP是完全不具备语法特征的词根,它所具有的语类特征是由功能语素赋予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存在于该结构中核心的性质与整个结构的性质相违背的矛盾,核心与向心结构之间的理论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老"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通过本文的句法和语义的分析,我们发现,"老"是个单音形副兼类词,而且是个内部兼3类的兼类词。本文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老"产生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实词或虚词的词性辨别问题,不少语法书籍都从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阐述得很清楚,然而有些兼类饲,有的兼属两类,有的兼属多类,单个拿出来,它的词性很难确定,如果放在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再结合其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兼类词的词性辨别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例如(1)他又工作了一昼夜。(2)组织上交给了他一项重要工作。例(1)中的"工作"单独作了谓语,前面受副词"又"的修饰,后面还带了补语─-数量短语"一昼夜"。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工作"具备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因此它是动词。例(2)中的"工作"作了谓语"交给"的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