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由于周围环境、教育条件。本身素质及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气质、性格和智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实行因材施教显得尤为必要。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文化基础知识、思维能力诸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就计算机学科而言,有的学生在进职校之前就接触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己拥有计算机,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在进职校之前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分层次…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早于春秋末期,孔子就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提出对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这种“因材施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1、何谓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总是在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基础上展开,而这些认知、情感、意志上的特征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教育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已经…  相似文献   

3.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之我见甘德华因材施教的“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它包括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在成人教育管理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也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特别是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因...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2009,(7):80-80
在美国,气质研究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学者也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儿童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步骤。气质是条线索,让我们可以看清孩子的特性,知道某种行为是他的气质所致,根据孩子的气质,用合适的方式来教养孩子。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父母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气质的原因。很多研究结果提示,观察儿童的气质越早越好。父母和教师要体谅和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上、与人和环境相处上所遭遇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也包括了学生气质的不同特点。气质指的是在人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事实证明,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与策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其进行因"气质"施教,将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心理学根据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一大教育原则,意思是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所强调的“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也包含一个人的气质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仔细观察来确定一个学生具有哪些气质特征,而后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讲究教育艺术,注重个性,因材施教讲究教育艺术对教育实践很有意义。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也会不同。技校学生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有的实际动手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也不差,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戒备对立心理强,在课堂上与老师对着干,破坏课堂纪律,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情绪起伏大、自控能力弱;等等。这些心理行为,在技校里时时可见。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自己的情感,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公正之心及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8.
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即管理者对学生要接纳、尊重、理解、期望、欣赏、关注、信任、平等。那么,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呢?一、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做到了解学生个性中的气质,是指人的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情感发生的外部表现和活动灵活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心理学中一般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实际上,纯粹属于一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往往兼有几种气质类型的特征,也有的人属于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定学生的气质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模式化。气…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班级里有的学生爱好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学生为人做事方面很优秀,有的学生顽皮活泼,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被尊重。在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现代社会也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个性和气质、兴趣进行了解,再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心灵相通,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生的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教育的方法也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进行,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和气质差异,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进行思想教育,为学生指导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个性倔强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稳重、沉着、持之以恒的精神个性比较倔强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会外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他们在能力、气质、性格、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在各自不同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他们在能力、气质、性格、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在各自不同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对一切行为活动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幼儿科学学习中,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内外向性、感受性、兴奋性、灵活性等气质特征,这些气质特征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情绪体验以及科学学习的效果等.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针对幼儿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正确理解与接受幼儿的气质差异,坚持合理的目标取向;合理预期不同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指导其扬长避短;针对气质差异进行合理的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依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 ,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并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在情景交融中增长见识 ,在轻松愉快中培养能力。一、因材施教 ,激发情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教师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 ,并不失时机的去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扬长避短 ,就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 ,有的同学擅长写诗 ,教师可鼓励他们在板报上、校园文学园地中多写诗 ;有的同…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气质?气质有那些主要类型?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识和言语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有喜怒哀乐,小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对学科有偏爱,对教师也很挑剔,有的敬佩,有的喜爱,有的敬而远之,有的心存不满或厌恶,或多或少带有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同学段的学生也有着许多差异。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因材施教,就能让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气质差异,采用异质异教策略 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有的学生热情大方、直率,但比较急躁;有的学生沉着冷静,但缺乏朝气;有的学生活泼好动,但做事马虎,情绪变化不定;有的学生有耐性,但性格孤僻、多疑。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气质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根据有的学生反应快、勇于表现的特点,采用“以动制动”的方法,多  相似文献   

18.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  相似文献   

19.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将气质特征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是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情感教育课的缘由近年来,少数青少年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异化,甚至重大犯罪事件一次次震惊着社会。作为教育者,我们总是不断地问自己也问同行:今天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承载了太多美好期望的教育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围绕着这些事件,公众的讨论焦点有的在痛惜和谴责,有的呼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尊重生命的教育。无疑,这些都是对的。但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应该归结到:这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人的素质形成的环境缺失情感教育所致。我们在反思缺失情感教育造成问题的同时,就应该重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