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2.
每每进行完了家庭教育讲座,都会围上不少家长,向你诉说:"我倒是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了,也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了,可老师不这样啊!孩子在学校一天到晚挨批评,老师老看着我的孩子不顺眼,什么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您说,我们孩子还能有自尊,还能有自信吗?""老师三天两头请家长,数落我们就跟数落孩子似的。您说,我们回到家能不着急?孩子能不挨打吗?"......看来,教师和家长有时还真的成了一组矛盾。教师和家长应该形成教育的合力,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因为,在教师和家长这…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新华 《教育》2013,(5):11-11
中国有句话:“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的是专门说别人的短处,说不该说的话。说到和孩子交流,很多家长其实就习惯“哪壶不开提哪壶”,眼睛专门盯住孩子的问题,挑刺。比如,孩子回到家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英语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不错,可你数学才得了80分,数学你还要努力啊!”一壶冷水泼向孩子。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想当歌唱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五音都不全,算了吧!”朋友表扬你的孩子听话、懂事,你“谦虚”地说:“哪里!你可不知道他在家的那个淘气呢!”不开的那壶不说不行吗?你的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你是不是又提哪个不开的壶了?  相似文献   

5.
张肖 《教师博览》2011,(2):15-15
九月份开学不久,我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孙女小乔木的家庭作业用不着天天签字了。我十分欣喜,但又担心这一做法是老师心血来潮之举:根深蒂固的“规矩”,就这样“取消”了?老师对学生和家长能放心吗?家长会理解吗?孩子能自觉完成作业吗?  相似文献   

6.
一个孩子说了句谎话,家长听了会这样训斥:“小小年纪就会说谎。长大了还得了?”别人听了会这样议论:“小小年纪就会说谎,真是没教养。”教师听了会这样反映:“小小年纪就会说谎。道德品质差。”孩子说了句谎话,就应该被判上“教养差”“品德差”的“死刑”吗?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开班会,我问在座的家长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飞翔,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9.
听一位校长讲.他在小学一年级家长会上宣布重庆市教委的“减负”十条规定,家长根本不答应:在网上询问各地老师,回答是宣传了,工作照旧。两条信息。令我们深思:“减负”提质、校长讲透了吗?学校宣传及操作时.制度与体系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作为家长 ,本应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可是 ,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娇宠 ;有的一叶障目、重智轻德 ;有的态度粗暴、方法简单 ;有的违背规律、拔苗助长 ;有的认为孩子交给学校了 ,学好学坏是学校和教师的事。面对正在实施的“减负”工作 ,有些家长则担心 ,这样“减负” ,会不会降低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 ?孩子一旦放松了学习 ,是否就会变得贪玩了 ?于是 ,一些家长又给孩子“增负” ,给他们布置了一大堆“作业”。所…  相似文献   

11.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都说今年寒假过得好,为什么?因为在今年的寒假里,学校补课成了件非法勾当,是被严厉取缔的。从此,素质教育拉开了序幕。“减负”真的好吗?家长们对此则贬多褒少。“学校不补课了,孩子成绩不就掉下来了吗?考不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怎么行?”我们呢,也并不觉得特别好。玩的时间在名义上是多了,可家长们有对策,他们会控制,会安排。没有补习班,却有铺天盖地、前赴后继的学习参考书,难怪今年寒假考试书店的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虽说是上头指示要减负,但千千万万的学生还是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还得争着过独木桥,挤大学门。既然如此…  相似文献   

13.
潘变 《家长》2023,(25):45-46
<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亲子共读,则是帮助孩子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老师,我家孩子不爱读书,一有时间就拿手机玩儿,您说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喜欢上看书呢?”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会问家长:“那您自己经常看书吗?您平时是不是也经常拿着手机刷视频?”家长会很委屈地说:“我会看书,但是看手机的时间也不少,一来是需要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上的事,二来是工作太累,想着玩玩手机放松一下。”我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自己先要有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要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官”的诱惑力究竟有多大?某市一小学前不久推行了一项校内体验教育实践,把校内工作岗位都拿出来供学生选择。结果,校长、校长助理得票高居榜首。早些年前,许多学生是不愿“从政”的,怕影响学习,而现在,一些孩子乃至家长对“官位”已是趋之若鹜。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当班干部可以管人,可神气了!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经常训他,“别的小孩都能混个一官半职,你怎么从小就这么没出息?”有的家长说,当过干部的学生在升学时可以优先录取。“当官”有那么多眼前的、长远的好处,孩子能不削尖脑袋去“当官”吗?然而,不管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王锋 《教育文汇》2011,(3):20-20
不知从何时开始,城镇里的不少学校盛行让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或试卷上“签字”。一开始,这个点子还蛮新鲜,也受到了部分家长的欢迎。时间一长,问题便暴露出来了。有不少家长说:这样做是不是老师在给自己“减负”?  相似文献   

16.
镜头一母子游世界公园。孩子指一建筑物:“真棒!……”母亲:“那得有知识才能设计得出来,你行吗?”孩子游兴大减。镜头二孩子在听录音机,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您听,唱得多好?”母亲:“你就知道追星,功课做了吗?”镜头三一家人看电视,火箭起飞。孩子:“我将来要当宇航员!”父亲:“你那学习成绩,也就配蹬三轮!”孩子大扫兴。孩子(自言自语):您瞧见没有,我无论说什么,我爸妈都能拉到学习上去,我算服了!用这种方法启发人学习,就是成年人也会厌烦的,何况孩子?这是最笨拙的家庭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在培育孩子的逆反心…  相似文献   

17.
误区一 :“减负”就是无负学习作为一种脑力劳动 ,必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志和毅力 ,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因此 ,“减负”是指减去那些不必要的过重的负担 ,并非把学生必要的学习负担通通减去。误区二 :“减负”和家长无关要看到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有相当部分是家长施加的。很多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教师不布置作业 ,家长布置 ;不发辅导资料 ,家长大量购买 ;学校不补习 ,家长请家教……于是出现在校搞“素质教育” ,回家却搞“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有很多家长则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  相似文献   

18.
储晖 《教育》2009,(9):44-45
“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离家赶学校的班车,每晚作业要做到10点多,孩子躺下睡觉也就11点了,周六日还有英语、奥数等补习班要上,这样下去孩子还能健康成长吗?”北京石景山区古城某小学4年级学生王剑的爷爷对《教育》旬刊记,者这样形容孩子的生活。要为中小学生“减负”虽然喊了几十年,但是孩子们的功课压力不但没有在“减负”声中有所减轻,相反却愈演愈烈,真是“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9.
超级妈妈 《家长》2009,(2):26-27
昨天在网上碰到一位家长,她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碰到“分数至上”的老师,而自己孩子成绩一般,不讨老师喜欢,家长该如何与老师进行交流?说起来,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挺有发言权的。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现有三个馒头,要分给两个孩子,不能把馒头切开,怎么分?这是一道儿童智力测验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的儿童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可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中国儿童难住了。是我国儿童不聪明吗?显然不是。他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想法:给一个孩子两个馒头,给另一个孩子一个馒头,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他们很快又作出了“自我否定”,感到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似乎“不合理”。这种所谓的“感觉”,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常常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只有平均分配才是合理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游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