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蒹葭》全诗三章,重复回荡。本是一首叙情的诗,却偏偏简述景,避抒情。一路淡淡写来,自然,平淡,凝练,隽永,真是情景相生。开篇先是述景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境开阔疏朗,而形象细腻如画。“蒹葭苍苍”,象个广角镜头;“白露为霜’,又是一个特写,霜晨苇岸的凄清画面此时已在眼前了。然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岁寒堂诗话》)”言  相似文献   

2.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一、绘画美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选了《〈诗经〉二首》,当教读完了第二首《蒹葭》篇时,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露水怎么变成霜,这不符合科学道理。诗中的‘白露为霜’是什么意思呢?"课  相似文献   

4.
养一畦露水     
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人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漾,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相似文献   

5.
蒹葭苍苍     
<正>诗词解读在《诗经》丰富多彩的篇章中,《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朦胧诗。蒹葭就是芦苇。全诗分为三节,每一节的意思都差不多:芦苇莽莽苍苍,深秋白露结成霜。我那心爱的人儿,伫立在那边的河水旁。要想逆流而上去找  相似文献   

6.
一、起兴式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头的。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娘的美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秋晨景色以引起怀人情思。后代诗人对《诗经》中“兴”的手法多有继承,如汉乐府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引出下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叙述;辛弃疾《菩萨蛮》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兴,吟出“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悲凉之句。  相似文献   

7.
“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读了《诗经》中的这一句,你是否知道“(艹不)(?)”是一种什么植物,它现在的名字叫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也许不知道,“蒹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能看见的芦苇。  相似文献   

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0.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11.
《蒹葭》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旬,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大体说来,写景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在诗中起了点明节令、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和象征感情的作用.情事发生的时间是萧瑟悄怆的秋晨,这是一个令人黯然伤神的辰光;丛丛芦荻颓立,浓浓霜露凝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13.
周启群 《初中生》2015,(36):10-12
"彩线串珠",是指以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感情为线索,把多个散乱的生活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形散神聚,浑然天成.品读作家许冬林的《养一畦露水》这篇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彩线串珠的技巧. 名家名篇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蒙,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相似文献   

14.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15.
蒹葭苍苍     
诗词解读在<诗经>丰富多彩的篇章中,<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朦胧诗.蒹葭就是芦苇.全诗分为三节,每一节的意思都差不多:芦苇莽莽苍苍,深秋白露结成霜.我那心爱的人儿,伫立在那边的河水旁.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老师讲《诗经》,提到蒹葭就是水边的芦苇时,我忽然明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清寥空寂的深秋之景了。而秋似乎总和落叶有关,一阵秋风,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到秋叶铺满地,触景伤怀,不禁感到落寞吧。  相似文献   

17.
文学欣赏常常是有差异性的,欣赏者的理解也许正与作者的写作本意相同,也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讲,这就叫“形象大于思想”。接受美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相似文献   

18.
随时读到《蒹葭》,都有清风拂面之感。每一次和学生一起读这首诗,都更加深对《诗经》的了解,尽管胡适说过《诗经》里有一半的诗歌是不可以懂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2012年中考卷第1题要求用诗文原句填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为什么《蒹葭》一诗中的这一句会引起这样的关注呢?可能有命题人的独特构思。对照教育部颁发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诗歌篇目增加了14篇,其中就有《蒹葭》。作为篇章的首行,"伊人""在水一方"言简义丰又是如此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来细读一  相似文献   

20.
湿地是诗地     
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一首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