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实地访谈法和因素分析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红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花腰傣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受到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情结,他们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关系较为密切。原始宗教对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原始宗教的存在而使花腰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称谓语宫系属人口及分布地区 称一 他 称族名}自傣(d6一l己)族傣瀚(I已)、傣那、傣绷、傣雅、水傣、早傣、摆夷、水摆夷、早摆夷、花腰摆衣、比搓、米搓、阿搓、夏姆、阿萨姆、勒萨姆汉、晋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隋、唐 滇越、掸、搜、越淡(b6)、僚、鸿僚 茫诏  相似文献   

3.
傣卡服饰是傣族花腰支系中一个特殊的服饰类型,其样式简朴古老、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是傣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研究极其重要的证据。通过分析傣卡服饰的造型、色彩、纹饰、配饰等,对其蕴含的装饰语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彝族灵魂观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就离开了人的躯体到处游荡,所以要请毕摩(巫师)作祭,悼念死者,给死者的灵魂指路,让他尽快回到祖先的发祥地,同幽冥世界的祖宗在一起,重新劳动生息,接受子孙的祭祀,庇护后人繁荣昌盛。彝族灵魂观具有多元性、游动性、永久性、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甚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部分地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然有所保留,一些地区开始渐渐转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傣语念词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初探,并以萨丕尔语言文化观为理论背景,旨在阐释西双版纳傣语念词中所反映的民族认知、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浅析花腰彝服饰的装饰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花腰彝民族服饰的艺术创作中,花腰彝人通过对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装饰语言的综合运用,在创造出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和装饰艺术的同时,也实现了装饰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对花腰彝服饰的装饰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诠释花腰彝服饰的民族特点和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彝族灵魂观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将化为另一种形态——鬼魂到彼岸幽其世界继续生存并与阳世之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幽冥世界是一个理想的近似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亡魂可以在那里劳作生息,愉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对赫拉克利特的灵魂观评议纷说不一,给正确评价他的哲学造成混乱。论文从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整体观点出发,分析了他的灵魂观与始基、逻各斯、朴素辩证法等的关系,探讨了他关于灵魂起源与生死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他的灵魂观继承了古希腊早期哲学灵魂观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对旧原始灵魂观的大胆的革新和改造,表达了灵魂观的唯物主义倾向,开辟了人们认识灵魂的新方向。文章同时也指出了他灵魂观上存在一定的混乱,并分析了产生混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新平县戛洒镇土锅寨的土陶制品逐渐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商品,成为代表花腰傣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陶文化"。其产品与工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造型与品种的多样化、采用混合原料等等。同时,土陶技艺的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花瑶的传统民俗原本是花瑶人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民俗中表现出来的音乐文化是花瑶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滋养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花瑶的婚礼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独具魅力.以现代背景下的湘西南虎形山崇木凼村花瑶村寨为例,对花瑶新人婚礼的实录,来窥见花瑶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生存的某些境况.  相似文献   

13.
花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为民间爱好者的摄影介绍,2004年后进入真正的学理式研究期,截至2013年底,共发表文章131篇。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内容涉及花瑶的民俗、服饰、音乐、旅游开发等各方面,以"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的研究成果最多;论文的学术视野及研究手段尚未超出田野调查与分析报告的范畴,具有湖南省地域特征,全国影响力不足,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稻米是"花腰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产品,日常饮食也多是围绕稻米展开的。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稻米注重的是其食用价值,用于满足生理对食物的需求。但在岁时年节、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稻米的历史文化价值则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花腰傣"文化情感、群体认同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ethnic group),其民间信仇表现出十分丰富多彩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该族群民间信仰情况的深入调查和描述,试图揭示出其中灵魂多元化的信仰、“神异性权威”(charisma)和“传统型权威”(tradition)两重性民间权威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内涵。由于存在着稳定的结构、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存活的反思性空间,代表着所谓“小传统”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间仪式及其活动,将会在金平傣族社会中持续不断地展演下去。  相似文献   

16.
古代社会家庭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世代相传的主要方式,基于对其家庭传承模式特点的分析得出,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文化传承。要使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实现有效传承,就既要兼顾其核心技艺,又要兼顾技艺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花腰傣巫语的产生,与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宗教环境、语言环境密不可分,花腰傣巫语在传承花腰傣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贡献。花腰傣巫语是花腰傣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与深沉文化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花瑶挑花文化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经费缺乏、后继乏人、市场冲击等困难,处于濒危状态。要解决这系列问题,需要广泛筹集资金,建立保护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传承人,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开发新产品,实行商品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花瑶挑花人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花瑶人传承与保护该文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电影《花腰新娘》充分地展示了花腰彝的民情风俗,文章从影视中传统民俗的体现论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影视之间的矛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传统民俗的发展作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