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科知识》2007,(4X):I0001-I0003
世界上有数以百种的动物有毒。有些动物的毒素是由所吃的植物得来.但是另外一些动物的毒紊却是它们自己身体内造出来的.动物利用这些毒素来保护自己或者捕捉猎物。许多有毒动物全身充满了毒性.这些动物并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其毒性只是肪身。然而,另一类有毒的动物则是在它们身体内部来制造和储存毒液.适时将毒液洼进敌手的身体。这第二类动物就被称为毒腺动物。毒腺动物包括所有种类的蜘蛛、蜈蚣和蝎子,水母以及毒蛇.等等。  相似文献   

2.
荷兰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些昆虫可以相互之间“打电话”进行交流,它们的电话就是植物。当地下的昆虫寄宿在一棵植物下时,它便会开始蚕食植物的根。为了警告食叶性昆虫“此处已被占领”,地下的昆虫会通过植物叶片发出一种化学警报信号,这样一来,食叶性昆虫就会得知这棵植物已被占据。  相似文献   

3.
硅是土壤中第二大丰富的元素,在植物抗逆抗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抗病机理尚不清楚。对于其抗病机理的一种解释是硅沉积在植物叶片上充当了物理屏障从而发挥作用。但更多证据显示硅元素能诱导植物防卫物质的产生,其功能有点类似系统获得性抗性。硅元素处理后的植株能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抗真菌物质如酚类物质,植保素和病原相关蛋白的合成。分子和生化水平的研究显示硅元素能激活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在植物胁迫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风 《知识窗》2010,(3):7-7
植物学家首次发现有些植物也“食肉”——它们杀死昆虫来“给自己施肥”。研究者发现.这些植物用茎上有粘性的体毛来捕杀昆虫.当昆虫腐烂并掉到植物的根部时.植物就开始通过根部吸收原本在昆虫体内的营养。人们认为植物的这种技能可以应用于给野外贫瘠的土壤补充养分.但即使在你自家的小菜园里也可以用上这种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历史     
“是动物,还是植物?”这一问题暗含的意思是:生物要么是植物,要么是动物,历史上生物学家们也曾持这种观点。他们曾把蘑菇等真菌植物归类为植物,认为它们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更小的微生物出现了,简单地把这些物种归类到植物或者动物,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计多植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泌物,它们出现在枝杈、树干或者根部。以前,人们对植物分泌物并不重视,以为是一些毫无用处的废物。直到最近几十年,科学家们才发现,植物的分泌物与植物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那么,这些分泌物对植物生长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在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生物学家托金教授发现,动物和昆虫的躯体一旦受到伤害,伤口很容易感染腐烂,可植物却截然相反,伤口不但不会腐烂,而且还能很快愈合,这是什么原因呢?托金教授把一只  相似文献   

7.
常人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是要被动物吃的。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有趣而令人惊奇。此类植物也被称作食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捕食昆虫,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皇家生物学会公布了2017年度摄影大赛最新人围候选作品。以下这些小小生命的风姿,不得不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妙。这只好奇地瞪着大眼睛的螃蟹是摄影师哈维尔·赫兰斯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海滩上发现的。这种可爱的小型螃蟹广泛分布在夏威夷、大堡礁和毛里求斯等海域。摄影师邓肯·麦克诺特表示,住在苏格兰邓韦里斯盖洛韦的农村将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令人惊叹的风景、植物和动物,图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植物和昆虫,从而激发了他的创意拍摄。  相似文献   

9.
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发现昆虫的踪影。即使在冬天,我们的家中也常常有小昆虫爬行或飞翔。在植物生长季节,昆虫就更多了,医院、农田或森林里到处都有昆虫的身影。目前在地球上已知约有100万种昆虫,占动物的 80%以上,可能还有更多的昆虫有待于人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10.
靳远祥  陈玉银 《科技通报》2000,16(Z1):19-25
抗菌肽是指昆虫在外界病菌侵入的情况下,其免疫防卫系统产生的一类防御性肽类活性物质。鳞翅目昆虫抗菌肽不仅分子量小、热稳定好、水溶性好、抗菌谱广,而且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来源相当丰富,因此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从鳞翅目昆虫中分离了多种抗菌肽。近年来抗菌肽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一些鳞翅目昆虫抗菌肽的抗菌机理、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基因的改造、在动植物转基因以及在医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虫吃虫在自然界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昆虫。这些昆虫,大部分都靠吃植物維持生活。可是也有一些昆虫喜欢吃肉食,它們有的直接拿別的昆虫作食料。例如螳螂猎捕小昆虫,瓢虫捕吃棉蚜虫……有的則用别的昆虫的肉体,来繁殖它的后代。例如,小茧蜂在青虫的体內产卵,让幼虫吸食青虫体內物质成长,从而导致青虫死亡。昆虫吃昆虫,这是自然界常見  相似文献   

12.
马清温 《百科知识》2011,(12):42-44
植物的气孔主要位于叶片表面,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气体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这些气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等基本生理活动的原料或者产物。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研究人员通过解析月季皮刺遗传调控机制,提出了"皮刺储水"功能新假说。皮刺是指植物表皮或皮层形成的尖锐突起,通常被认为是植物的防卫适应组织,保护植物免受动物、病原体或机械伤害。研究人员发现,当年生的枝条皮刺相对于表皮和叶片更能富集水分,且该富集程度在幼嫩的皮刺中更高,而较老的枝条中皮刺的水分含量则显著下降。这样的现象不仅在现代栽培品系和中国古老月季种质中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最兴旺的家族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约占动物种类总数的3/4。昆虫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到沙漠,从地下到空中,从平原到高山都能找到昆虫的足迹。昆虫,可以认为是始终包围着人们的一类动物。它们在田园里、屋里、床上,在不讲卫生的那些人头上、身上甚至体内都可能有昆虫存在。它们在自然界不仅取食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和根、茎、叶,吃动物的毛、皮、肉乃至骨骼、粪便,有的甚至咬啮人们的食物,药品、塑料和电缆可以说昆虫几乎取食或咬啮包罗万象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当然,也有像蜜蜂、蚕等有益昆虫给人类带来食物、原料以及对付害虫。大约3亿年以来,昆虫始终是动物界在进化过程中取得非凡适应能力的一大群小动物它们不仅在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植物叶片识别发展迅速,但是以往都是在PC机上进行识别,实际过程中需要联网,不便于使用。因此设计了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植物叶片识别手机软件,只要通过手机拍摄便可以得到识别结果。工作流程如下:首先用安卓手机拍摄或者在手机相册中选择一张植物叶片图像,接着对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然后提取叶片的几何特征、Hu不变矩特征和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共19维特征,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识别并在手机上得出识别结果。本文设计的植物叶片手机软件能够实现对植物叶片的快速识别,平均识别时间达到20秒以内,并达到了92.4%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78-78
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陈晓亚院士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毛颖波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昆虫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该技术利用植物表达与昆虫特定基因匹配的双链RNA分子,当昆虫取食这类植物后,其靶基因的表达被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小虫 《科学大众》2011,(Z2):53-58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一些世界上最美味的昆虫佳肴或许你从来都没有吃过昆虫,但告诉你一个事实: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接近25亿人经常食用昆虫。日本人平时将油炸蚱蜢当成点心;在哥伦比亚和南美洲,人们拿蚂蚁蘸奶油,就像在吃爆米花。撇开这些不谈,其实现在的你已经吃过昆虫了——在你没有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基因修饰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已经在多种生物转基因研究领域得到了应用,包括植物、昆虫、各类动物乃至人类细胞中,强化了人们对于动物复杂生理系统的理解和认知,不仅使得锌指核酸酶技术成为构造转基因生物的强力工具,更使得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锌指核酸酶在动物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守忠 《科学中国》2006,(12):42-45
从高空俯瞰大地,森林似乎是这个嘈杂星球的最僻静之处。然而,这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森林并不安静,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密林深处到处弥漫着动物的各种通讯信号,尤其是一种由昆虫发射的,通过枝干和树叶传播的振动信号显得尤其怪异。事实上,有很多动物能发送通过植物传播的通讯信号,其数量之多可能超过了所有其他动物发送的信息信号。如果你能偷听它们之间的这些悄悄语,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些看似简单的小虫子原来竞有如此丰富的信息词汇。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各国在防治农、林害虫时,普遍提倡采用综合治理的方针,其中生物防治作为一种日渐受到重视的手段和方法,已形成一专门的学科。所谓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其产物控制作物病虫害和杂草,最直接的是利用有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动物如两栖类、鸟类、蜘蛛、昆虫、线虫和捕食螨等消灭害虫,其他的利用技术和手段还有以辐射、化学和遗传等方法造成昆虫不育,利用昆虫性外激素、昆虫内激素、噬菌体、内疗素和植物抗性等防治害虫。可以说,它与生态学、生物学、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