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做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情感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每接一个班,我经常与全体学生谈心,课间尽量抽时间和学生一起玩,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亲人。当然,作为教师还要用爱心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因爱老师而爱课堂进而爱数学课。所以,我注意把幽默带入课堂,把故事带入课堂。比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我讲了孙悟空摘桃子、分桃子的故事,由分得不平均,到分得每人一样多,从而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和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渗透到课堂中来,而不应该脱离课堂。该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启发学生从心理上正确面对英语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3.
邱开玉 《海外英语》2015,(6):182+209
情感教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和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渗透到课堂中来,而不应该脱离课堂。该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是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启发学生从心理上正确面对英语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4.
李勇 《四川教育》2009,(2):44-44
我们的课堂随着各级各类公开课的展示而走入了一个怪圈,上课的老师不像教师更像演员。我们的学生不像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俨然小大人。我们的课堂不像是课堂,而是一个用于表演的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置身其中的演员,指挥他们行为的是坐在台下的评委或者早就已经洞察评委意思的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并应指向双方互相培养、共同成长的活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师生相互交流和共同成长。由于考试的压力,现在很多教师不肯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哪怕是短短的5分钟。有些教师凭借多年辅导高三学生的经验,自认为早就把高考的考点“吃透了”、“磨烂了”,就等着在课堂上像泄洪一样灌输给学生,真有一点儿不吐不为快的感觉。“满堂灌”的课堂,辛苦了教师,痛苦了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训练,  相似文献   

6.
<正>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不平等在大多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育形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很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终究导致初中教育效率低下。传统教育的另一个缺点是教师和学生十分不平等。教师和学生都是语文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但传统的教育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状况,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损失。2.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互联网的开展不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课是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做人的重要课程,重视课堂管理十分必要。其课堂管理尽管有不少规则,但实施并非就能一步到位,经常会出现失范现象,从而造成教师不能积极有效地实施课堂管理和处理学生行为。这样的课堂问题一经发生或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小学品德课课堂问题产生原因从学习环境角度看,教师的教育缺失是课堂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课堂上教师缺少应有的人格魅力。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就像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怪动作或…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给理答下的定义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即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说过:教师的智慧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当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提问出现偏离课堂主题、答非所问等现象时,就需要教师提高理答意识,应用理答技巧,发挥理答机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我结合平时教学的一些理解与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太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是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头疼的主要问题.学生不乐于积极参与课堂,主要有学生身体、智力、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有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习目标不合理,学习方法不科学方面的原因,更有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和谐,教师设计课堂学习不符合学生需要,评价制度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教材、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分层式教学、学习反馈评价相结合等策略来改变学生不参与课堂学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我想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绿色课堂,营造学生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像杨叔子教授所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  相似文献   

11.
王永华 《教学月刊》2008,(11):51-53
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更不像上新课时有一个基本的课堂结构模式。在日常的科学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整堂课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就是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做,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复习课需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的理解,忽视了复习课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广,教育事业硕果不断,教育改革的观念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教育管理者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育模式逐渐形成由教师机械性传授知识到教师与学生各成员在课堂上自由交流、课堂氛围多元、生动的转变。本文主要以教育改革为重心,以自由课堂、学生个性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常规教育模式的不可取,学生个性的重要性以及相应教育改革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建议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工作的场所是学校,主要舞台是课堂,主要方式是与学生交流,教师的幸福不应该离开课堂、学生和学校,这才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一、热爱课堂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批学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课堂中的幸福有的教师能体会到,有的却不能,显然这里的变量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懂得享受课堂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课堂教学一般有固定的模式,课前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是课堂教学并不会完全像课前预设  相似文献   

14.
课堂生命即课堂活力。课堂没有活力,将不具有生命力。沉闷的课堂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是一种煎熬,教师是徒劳无功,学生是索然无味。毫无疑问,我们的课堂需要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为了让课堂像鲜活的小溪一样潺潺流动,为了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展现他们的生命力,我从以下方面下总结了我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新教育的改革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改革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教师担任学生学习的辅助,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笔者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他们在黑板上表  相似文献   

16.
陈锁仁 《考试周刊》2014,(59):128-128
<正>一、课堂上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思维始终受教师思维的影响,否则就责备学生不配合、乱插嘴,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眼中常常不被重视。在课堂上教师拥有相当大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课堂出现问题,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应担负的职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认为学生不听话,不守纪律。二、"有序开放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关系归结为"学为主体、教为主  相似文献   

17.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对课堂作用斐然、不可忽视。教师对学生及时地表扬、鼓励,就像课堂的融合剂,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整个课堂融为一体、焕发生机。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智慧,以及平时工作的踏踏实实,长期总结、积累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状态,学生也可以方便地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存在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推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境界,传统课堂转化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微课与翻转教学的联合运用,是智慧课堂的一种常用模式。在智慧课堂的建构中,教师必须避免技术的过度使用,做到善用智慧课堂而不迷信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9.
自主研究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教学不应成为唯一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选取与学生的个性、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阐述了像科学家那样自主研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边天龙 《甘肃教育》2009,(14):49-50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美的课堂导入,像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然而,不管是复习型、谈心型,还是偶发事件型或电教媒体型课堂导入的设计关键都在于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并把握好教材、教师和教育对象三者的关系。那么,具体的课堂导入应该怎样去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