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谢云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候资源的波动亦发生相应变化,考虑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定量描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响应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通过定义敏感性指数和气候影响程度指数,初步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以及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响应的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某些气候边缘地区,如水热年际变率较大地区,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北方强于南方,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响应对策研究,应考虑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评估沿海城市经济社会部门的气候敏感性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多学科工具构建气候敏感指数,模拟分析了海平面上升30cm情景下,珠三角地区各部门对气候灾害的敏感响应程度。通过将指标的权重值和气候敏感性指数进行拟合分析,使指标权重设定的客观性能够迅速得到检验,为相关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利用锡林郭勒盟1958年~2013年的9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极端气候事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有很大的贡献。极端降水对降水的年际响应关系明显好于极端气温对气温的响应关系。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对平均气温的贡献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降水强度对降水量的响应也明显好于日最大降水量的响应,而且极端气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11-31日青海省海西州出现的极端低温连阴雪天气不仅具有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而且无论是降雪量还是降雪日数均在一半以上台站中属百年一遇。本文对这次气候极端事件的特殊性、异常程度、天气与气候背景、大气环流状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这次灾害过程的预报效果及气象服务、应急响应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区域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华明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3,35(12):2491-2500
根据1961-201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2a来四川省气候变化特征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川东盆地3个地貌单元的旱涝灾害区域响应。结果表明:近52a来四川省气温以0.17℃/10a的速率增加,降水量以9.03mm/10a的速率减少,全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从区域变化看,川西高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气候呈暖湿变化趋势,而川西南山地与川东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四川省3个区域旱涝灾害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川西地区旱涝灾害对暖湿气候的响应表现为向偏涝趋势发展,1990年以前旱涝灾害频次较少,发生周期长,偏旱,1990年以来旱涝灾害的频率与灾害程度均呈加剧趋势,偏涝;川西南和川东地区气候暖干化直接导致了旱灾频率增加,干旱化趋势明显,川西南山地2000年以前偏涝,2000年以后偏旱,川东地区1990年以前旱涝灾害频繁,1990年开始涝灾减弱,旱灾的频率与程度均呈明显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5,(12):18-21
对2012、2013年我国化工类159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提出较强或较紧迫的环境利益要求,企业会表现出较高的环境响应水平。产品国际化程度越高,企业环境响应水平越高;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环境违规的查处力度与企业环境响应水平显著正向相关;但社保基金是重要股东对企业环境响应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气候环境     
<正>极端湿润气候对森林生产力的补偿效应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研究团队综合利用1929条树轮序列、全球长时间序列遥感植被绿度观测数据和6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系统地研究了森林生产力对极端湿润事件的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巨大。森林在经历极端湿润事件后,有持续1?5年的生长加速现象,总体上补偿了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并且这一补偿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区森林中尤为明显。研究揭示了干旱区森林对于极端湿润和干旱事件的对称响应规律,提升了人们对于森林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为改进陆面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类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与农业息息相关。中国因国土大、生态类型多,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尤其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脆弱性更加突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表现得十分迫切。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宁夏大学肖国举博士始终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西北旱区农业科研的精彩。  相似文献   

9.
中国气候对全球气温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4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也有明显的增暖趋势,北部增暖最明显,与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相似,长江流域变暖不明显.冬季增暖最突出,夏季在部分地区有降温现象.近4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趋于减少,北部减少最明显,中心在华北及山东半岛;长江中上游降水偏丰.表明近期我国气候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响应特点,主要表现表式:北方为暖—干型;长江流域为冷—湿型;华南大部为弱暖—干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明荣 《资源科学》1984,6(3):72-79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光合潜力的研究进展较快,黄秉维和龙斯玉首先分析我国光合潜在产量,引起了有关学科研究者的重视,陆续有著作发表,这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起了良好的开端。 农作物生产潜力可以根据个别自然环境因素或综合诸环境因素进行研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气候又以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等要素为基本。各基本气候要素对产量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因而可以分析单要素的生产潜力,如光能生产潜力;也可以把各基本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而且地形多种多样,气候变化也非常复杂。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工业生产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给人们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不利的气候经常产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反复无常的气候改变也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对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家庭禀赋特征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8,(1):136-139
基于对湖北省10个地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重点探讨了家庭禀赋特征对于农户不同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及其响应强度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升能够通过改善农户信息和技术可获得性来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经济资本能够为购买农业保险、调整灌溉等行为提供支持;地理和环境禀赋则主要通过降低实施成本和门槛来提高农户的适应能力以及可能性。此外,是否接受技术培训、获取气候信息是否容易、户主健康状况、是否加入合作社、土壤质量、细碎化程度、地理因素等均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的响应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谭术魁  周蔓 《资源科学》2012,34(1):143-149
2004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土地集约利用政策,要求控制增量用地、盘活存量用地,而高校用地的急剧增加和粗放浪费现象依旧突出,因此,研究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情况势在必行。基于高校用地的特殊性,本文侧重从用地方式和用地结构的集约化角度,建立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38所高校的实地调查表明,武汉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认知程度偏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分析法检验武汉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效率:34.21%的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为积极响应型,响应效率较高;34.21%为弱响应型,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效率较低;31.58%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没有响应;校园容积率较高的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效率相对较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宣传,提高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重视程度和响应效率,从而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城市生活用水对气候变化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丽  董婕  延军平  闫娜 《资源科学》2009,31(6):1040-1045
根据西安市1978年~2007年城市生活用水数据和气候资料序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活用水的影响,并建立城市生活用水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城市生活用水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与年均温度、年均最高温度和年均最低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44、0.437和0.721,而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比较弱;利用多项式模型提取生活气候用水量,离差系数为10.97,表明其脆弱性较强。根据气候影响因子,对城市人均生活用水进行预测得出年均温每增加1.0℃,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将增加1.095m3;预测表明近5年内,在西安城市节水措施中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应在75.92~83.22m3。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5,(16)
作为我国气候特征最为复杂的地区一直,西藏高原的气候系统具有一定典型性,对西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西藏高原地区1970~2010年共40年间的98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数据的利用基础上,研究了高原降水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及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及其对区域气候增暖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24个气象站1960至2008年逐日温度资料,建立能较好反映极端温度事件的四类指数序列,分析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几十年来,各区域极端暖日和极端暖夜指数表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而极端冷日和极端冷夜指数则呈现减少趋势,相对而言极端暖日和极端冷夜指数变化趋势更为明显,且在90年代初为极端温度指数变化的一突变期。在考虑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温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郑桂山 《科技风》2014,(7):229-229
我国大部分地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比较少,是因为这些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随着我国经济各部门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加上水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水环境的制约。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对高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保障作用.在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30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影响极为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山地冰川加速消融退缩,引起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