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2015年高考一事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隐性采访的角度对该事件中记者的职业伦理与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依据分析论证,《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采访的个案符合职业伦理,也没有违反法律。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3.
卧底采访是一种打入对方内部的秘密的采访行为。由于这一采访方式隐藏的巨大法律风险、道德疑问及安全隐患,各国新闻界普遍认为,坚持卧底采访应成为采访中最后的手段。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食品公司VS.美国广播公司(ABC)判例的发展,分析青岛《城市信报》系列卧底采访中的法律隐患和记者安全问题,重述卧底采访的采访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温馨 《今传媒》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7.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8.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没有举报人提供的确凿证据、一切只能靠记者调查获取时,暗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一些以“明访”为名的迂回策略。而隐性采访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新闻现场进行真实还原。隐性采访的记者,工作类似于警察的“卧底”,但在合法性上又显尴尬。他们在采访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不只是险恶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而是身份的不被认同。  相似文献   

10.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常被人称为暗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采访手段,它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隐性采访近年来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滥用隐性采访、侵犯被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违反记者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上也始终处于一种法律和伦理的悖论、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悖论之中。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准公权和私…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手段近年来在新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具有很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容易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对于深度报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隐性采访本身的特殊性,使之很容易引发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纠纷,本文主要探析了隐性采访过程中记者诚信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规避隐性采访过程中记者诚信的缺失给予了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社会大众和相关新闻人士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14.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隐性采访正成为新闻机构开展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常常处于掌声和喝斥并存的尴尬境地。因此,记者在隐性采访活动中的规范与自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通用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我们姑且用这种概念的界定为基础,来研究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隐性采访是没有成文规定的。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对于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当然,用这种方法采制的新闻公开发表后,有时也会引起纠纷。因此,在法律上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隐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赢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的法律共识与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备受新闻工作者青睐的一种采访方法,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对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表示出巨大的担忧。自1995年一件获得全国新闻奖的隐性采访作品的合法性问题在新闻界引起争议后,各界人士对于隐性采访到底有无法律依据,记者是否有权从事隐性采访等问题的认识—直存在较大分歧和激烈争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典均无明文规定和详细论述,我国目前也尚无权威机构对此做出明确结论。但是,正如一切研究工作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并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一样,对于隐性采访法津问题的研究也是逐步发展、逐步完善、逐步深入的,这种渐进的、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必将对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并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手段,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有关"窃听门"事件的阴霾并没有散尽,隐性采访在当前中国业界也有泛滥之势,甚至处于无序与失控的状态。依据记者采访行为涉入性质程度的不同,隐性采访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观众旁观式、演员冒充式、导演诱惑式。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法律对隐性采访既没有禁止,也没有授权,但从职业伦理道德看,颇遭公众诟病。不可能禁止媒体使用隐性采访,但必须更严谨、更规范,建构良好的隐性采访机制,促使媒体向良性方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那些公开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必须审视是否具有极强的公众利益,同时,媒体内部建立健全隐性采访的审批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刨去考生晕倒、忘带准考证等眼熟的、温情脉脉的高考周边新闻,今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江西替考事件才是实打实的硬新闻. 和前些年监督类报道兴盛、优秀调查记者不断涌现的情形相比,现在调查记者的处境艰难,深度新闻越来越稀缺.所以替考的重磅新闻很快收获了受众极大的注意力.记者深入虎穴,卧底达半年之久,踩着法律红线当起了替考者.南方都市报也发挥出最强的新闻把控能力——在高考第一天开考后释放了这条独家新闻,在全社会最聚焦高考的一两个小时里,除它之外几乎再无别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