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
电影艺术(或称"影视艺术"更全面些)是综合性艺术,也可以称它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美术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一部影视作品(影片、电视剧)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的造型作用,则在于把银幕(荧屏)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影视剧作中的形象逼真性、典型性、运动性的电影特性要求,用可视形象去触动、感染观众。——寇洪烈[1]色彩是一般人最直观感知的事物,我们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既直接,又微妙。在影视创作中,美术师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艺术,使影视画面能够与观众内心世界产生微妙的共鸣,这种方式已经为许多导演大胆使用。1990年,张艺谋与杨凤良合导的电影《菊豆》中,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佳话和典范。  相似文献   

3.
浅谈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励思 《新闻世界》2011,(7):238-239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最早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后来扩展到影视艺术。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运用象征手法几乎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崭新形象。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电影创作中象征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谈及当代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是无法回避的。他执导的作品,在中国影坛开创性地把影像风格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他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将镜头对准传统文化,挖掘带有中国印记的电影符号。称其传奇也好,神话也罢,张艺谋凭借着自身在影像上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影像风格的塑造上,色彩是张艺谋一次次颠覆观众观影经验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种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并用颜色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传达影片的主题指  相似文献   

5.
大红灯笼又要挂起来了,这一回,要挂在优雅轻灵的芭蕾舞台上。同样的名字,同样是张艺谋的手笔,脱胎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这台芭蕾自然会让人想起浓厚的中国色彩和上个世纪末在北京太庙上演的意大利华丽歌剧《图兰多》。与电影相比,同名的芭蕾舞剧拥有更为豪华并带有国际色彩的主创阵容。这一次张艺谋兼任艺术总监、编剧和导演,亲自操刀10改剧本;旅法著名作曲家陈其钢作曲,旅德著名华裔编导王新鹏编舞;服装设计是法国著名舞台服装设计师热姆·卡普兰,舞美设计是张艺谋首台舞台剧《图兰多》的搭档曾力……自称不懂音乐和舞蹈的张艺谋说,他希望把喜欢这个电影的观众吸引到剧场来。  相似文献   

6.
对色彩有非常具体的追求是张艺谋和很多导演的显著区别之一。张艺谋电影中红色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对影片的格调氛围、人物情感、主题表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红色的运用有如线索,贯穿影片始终。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传播现象。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张艺谋声望所获得的可信任度、《英雄》本身的艺术价值、制片公司成功策划与运作以及全社会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程度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是张艺谋,第一次将镜头的使用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从而使得中国电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使得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镜头前的精雕细琢,从而彻底明白电影和其他各类艺术的根本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电影具有与众不同的叙事特色,其叙事经历大致可分为张扬叙事、纪实叙事、华丽叙事三大时期.影片<英雄>采用了多重聚焦和螺旋递进式的叙事策略,突出表现了张艺谋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史诗的诱惑在今年4月17日与张艺谋的一次交谈中,斯皮尔伯格赞叹电影《英雄》对色彩的令人称奇的使用,建议张艺谋拍摄一部科幻片,“因为我从你的武打片中看到了想像力。我觉得你如果能够把你自己完全地解放出来,能够拍一部超现实的、完全不写实的片子,完全表达你的想像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张艺谋《金陵十三钗》为个案,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求悲剧艺术在电影中应蕴含的价值取向。毁灭中审视价值,苦难中升华人性,张艺谋脱离日常生活,借用历史场景绘写弱者以及民族的灾难,唤起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但毋庸讳言,电影中的苦难崇拜、传奇表达,过度的戏剧化冲突,反而是悲剧力量的削弱。  相似文献   

13.
高凯 《东南传播》2015,(6):33-35
中国电影"走出去"俨然成为一个时代命题,与新世纪中国的崛起紧密相关。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艺谋电影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典范,其电影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分析张艺谋电影国际推销策略,解析张艺谋电影"走出去"成功元素,有利于给予中国电影"走出去"更多启示。结合研究,张艺谋国际推销手段可以分为两种:"披一件东方外衣"和"踩着好莱坞影子"。  相似文献   

14.
张丹妮 《今传媒》2016,(11):93-94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于2010年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电影.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取得1.6亿票房.甚至有人称其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解析,主要剖析了《山楂树之恋》的人物符号、台词符号以及色彩符号,对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不同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李醒岚 《新闻世界》2011,(8):265-266
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色彩片时代,银幕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国内外大量优秀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的色彩创作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利用不拘一格的色彩创作,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作者在对各种风格的影片进行色彩美学风格分析的同时,探求电影的主流色彩美学创作理念,给予今后电影的色彩美学创作更多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电影《十面埋伏》的热映刚刚结束,其后续产品的开发已经提上日程。记者近日了解到,一款以《十面埋伏》为原型的网络游戏正在紧张开发中,张艺谋导演将担任该款网络游戏的艺术指导。这也是国内首例根据电影改编成网络游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它不仅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表现影片的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情绪,烘托影片气氛,体现时空转换等。它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色彩的运用在当代电影画面语言的表现中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9.
王慧敏 《新闻世界》2014,(10):159-161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20.
黄岚 《新闻爱好者》2011,(21):116-117
根据作家艾米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国产大片,也是众多关心张艺谋导演的观众所期待的一部"文艺片"。凭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文艺片登上大腕宝座的张艺谋,为了票房收入,拍出了《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等票房大片,但也为此声名不再,昔日的艺术大腕沦落为了满身铜臭的片商,有人说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