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习高中文言文《促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时,借助互联网搜索查看该文的翻译,我们会发现在翻译文中"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一段话时,"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一句的主语有的认为是"抚军",有的认为是"宰"。如:在"百度百科"中《促织》的"注解注释"第70条这样解释:"又嘱学使:又嘱,是抚军嘱。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据此解释,上面一段话应翻译为"皇帝更加高兴,便下诏赏给抚军好马和衣缎。抚军不忘这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去成名的里正差役。(抚军)又嘱咐主考官,  相似文献   

2.
《促织》一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激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促织》一文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所以成名才是“鸡犬”。另外,虽然作者在前文揭露当时黑暗社会中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  相似文献   

4.
一、“妇抚儿乳”的“抚”林嗣环《口技》中“妇抚儿乳”的“抚”字,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抚摸,安慰”。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课文中有几个注释或不正确 ,或解释较为含糊不明确 ,现分别简单分析如下 :一、几个不正确的注释1.“举酒属客”中的“属”。课文注为“属 ,通‘嘱’ ,这里指劝人饮酒”。“属”有解释为“通‘嘱’”的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辞海》里也有“通‘嘱’”这一义项 ,但解释为“托付 ,请托”。同时 ,《辞海》里又有“倾注 ,引申为劝酒”这一义项 ,并引用“举酒属客”为证。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华…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一文,对“公问其故”的“其”未作注释。而一些参考资料的注释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打胜仗”,一是指曹刿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和驱车追赶齐军与下视登望的事。后者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一八六三年,李鸿章、程学启的淮军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联合进攻苏州。坚守苏州的太平军英勇抵抗,淮军和“常胜军”屡遭重创。因军事进攻损失很大,戈登就向李鸿章建议,用诱降的计策在太平军内部进行颠覆活动。戈登说;“要是抚台不答应给予苏州诸王优惠的条件以诱使他们来降,我认为我们攻城就要遭到失败。”又说:“这  相似文献   

10.
《学点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南京市十三中曹勇军教学设想: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许多知识相交叉(如“阴阳”既是常用词,又是地理方位概念;“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的“抚”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又是一种特殊的职官表示法),又多散见于有关课文和课文...  相似文献   

11.
现行辞书和古代汉语教材对“拊(抚) 循”一词的理解存在分歧, 甚至有的注释有欠妥之处。文章对“前四史”中出现的“拊(抚) 循”一词作了穷尽性调查, 初步探讨了该词的构成和意义, 从而证明该词在古代汉语中并无“训练; 调度”的义项  相似文献   

12.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课本注释“宰严限追比”为:“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比,追征。”按:学生依该注释理解时,常把“追比”理解为“追征”,而不理解后文为何突然有“杖至百”。这主要是由于该注释欠准确。将“比”释为“追征”,遍检辞书未见此释义;而在《汉语大词典》中“追征”主要义项有:“①催迫征收;②加征,补征;③催迫征召;④追回没收。”均无杖责之义。《汉语大词典》释“追比”为“旧时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拿众盗…  相似文献   

13.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课本将“勒兵”注释为“检阅军队”,笔者认为这样注释是不够正确的。“勒”并无“检阅”义。《说文》释“勒”为“马头衔络也”。《汉书·匈奴传》:“鞍勒一具。”可见“勒”的基本意义当是“套在马头上带  相似文献   

15.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16.
有一本《中学语文复习资料》,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注释中,将“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中的“无何”说成是“无可奈何”。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无何”并不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与有顷、顷之、少顷等的意思略同。“无何”象“有顷”、“顷之”等一样,经常放在“居”的后面,共同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7.
王勃《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教材注释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军霸上”的“军”字,课本及其思考与练习均注释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从字义的源流上看,这里恰恰是颠倒了“军”字的字义源流。《说文》:“军,圜围也,从车从包省。”“军”的上部形体即古包字。《经籍纂诂》卷十二“军”字条:“围也,包车为军,币自为师,皆字意也”。《广雅释言》也说:“军,围也。”唐朝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晋人吕忱《字林》说:“包车为军皆字意也。”字形的意思正是指用战车围绕成军营,这也正是古代驻军的真实情状。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项羽大怒曰:‘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句话中的“为”字,课文注释为“wéi,将要”。从“为”字在这句话中的语法地位看,它直接用在动词“击”的前面.表示“动怍将要发生”的意思,是副词。课文的注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从语义的角度来考察,那么这个“为”字译为  相似文献   

20.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愚以为不注则罢,注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