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泉州在历史上的"温陵"、"刺桐城"、"葫芦城"、"鲤城"等别称均可看作城市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两者明显地体现出了取象比类在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的研究,然而从泉州城的案例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别称作为城市意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像"取象比类"这种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应该得到注意.  相似文献   

2.
以三门峡市作为研究实例,对我国中小城市的城市意象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方法,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分析三门峡地区城市意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城市意象的方法和措施,对提升中小城市品质和竞争力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地域文化和景观元素的基础上,将小江村的景观结构拆解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抽象元素进行分析,提出将景观资源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以景观节点和标志物为核心,道路为脉络,边界为控制的整体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4.
桂林世界旅游城是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试点,以桂林临桂为点,发展成"一点三星三区"的基本布局,形成与桂林老城相互呼应的国际旅游名城。通过梳理桂林临桂的文化脉络,以城市意象的各要素为依据,对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提出打造桂林旅游城旅游文化、道路文化、边界文化、节点文化、地标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从环境、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六个方面分析了桂峰传统聚落的空间意象,指出其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与"可印象性";同时,从点、线、面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并提出借助民间力量加强古村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当地文化和特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的景观结构拆解为点、线、面的抽象元素进行分析,提出将景观元素与特有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以景观节点和标志物为核心,道路为脉络,边界为控制的整体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7.
栅栏覆盖能有效地监测移动目标沿任意路径穿越热点区域,可应用于监测移动目标穿越边界等问题.从热点区域随机部署的传感器节点中挑选出某个边界节点,然后应用右手法则依次找出网络中的所有边界传感器节点,勘查出传感器网络的边界,同时构造出该热点区域的一个栅栏覆盖.该算法所涉及的传感器节点数少,收敛速度快,而且也便于实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元素的感知意象可从人文历史、自然、工艺美术、美食文化、现代设施等方面体现出来。福州市作为千年古城,应以适应新媒体传达为主旨,将坊巷文化、榕文化作为城市元素的市场表达突破口,兼顾市民传播的内部营销和国内外传播的外部营销两个角度,做好城市营销规划。将闽都文化作为城市内涵建设的核心,并在对城市元素的梳理过程中进行城市的再定位,从城市节点、城市边界、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综合VI建设、公共设施的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市场元素的符号更新与品牌塑造,以期达到"做活坊巷里"和"做全榕树下"的城市形象品牌新高度。  相似文献   

9.
简显鹏 《文教资料》2009,(18):12-14
城市、道路、高楼、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四个主要的空间意象.通过对它们的细致分析,我们看到,空间意象既关乎文本本身又关乎创造文本的语境.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寄托着"我"的特定空间体验,不失为打开诗人心灵世界和诗歌文本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名片,也是现代城市的魅力所在.文章分别从城市空间的五个构成要素:标志、结点、道路、边界、区域,论述了对城市视觉形象的影响,并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建城实例给予分析与辅证.最后论述了五种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城市视觉形象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演替和明代城市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西周宋国都城为内外城布局,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西城为作坊区和居民区。汉代梁国睢阳城大致沿袭西周战国宋国城之旧,北魏时期睢阳城有故城和今城之分。故城(秦汉睢阳城),唐代为宋州城之“南城”,宋代位于应天府郭城中,明睢阳旧城南面,弘治中沦于水。明睢阳旧城与考古之睢阳城非一城,应为在考古之睢阳城基础上向北推移一里左右之城。考古之睢阳城,即金元睢阳城,当为唐宋州城中“北二城”之一城,可追溯到北魏之今城。明睢阳旧城功能齐全,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损毁旧城全部建筑,迫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今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  相似文献   

12.
商丘位于河南省的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有“豫东门户”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商丘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商丘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商丘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商丘市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意识增强;散步、慢跑、有氧健身操等体育项目深受老年人青睐;体育人口老年人居多,中年、青少年所占比例偏小;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所单一;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发展不均衡等.为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商丘市社区健身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丘市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我市在保护、利用、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五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打造商丘文化形象,全面提高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使文化与城市建设对接。广场以"清正廉洁"为设计理念,分为"清德园、正气园、廉心园、洁行园"四个景区。本方案的造型以甲骨文中的"商"字为基础进行拓展设计,采取平面与立体、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6.
商丘旅游业的发展对商丘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形象的树立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它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现商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而且有利于商丘城市的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化形象的塑造;同时商丘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形象的树立是互相促进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商丘文化形象的树立,文化形象的树立又可保证商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城市的书写是非常罕见的,而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文学代表作的《金光大道》中却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这种城市景观与空间结构的想象性呈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改造与规训是相契合的。城市在主人公的“成长”中承担了重要的意义,“进城”成了他精神“成长”的需要。城市不仅不再是残缺的形象,反而成了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重塑自我“整体性”的“镜像”。它承担起了一种新的职责:扮演一个巫师的角色为农村“驱邪”。  相似文献   

18.
商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区域性商贸城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旅游业的市场定位是发展旅游业的首要问题。商丘市在2006年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商丘市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定位为商贸旅游。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天然文化空间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优势。以商丘为例,提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益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表现,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在对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是城市内涵全面提升的过程,它体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需要全民参与和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