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诗人,对中国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他的代表作《诗章》,时常引用自己儒学翻译作品的片段,列举中国古代儒家圣人君子典范,使用具有儒家文化意蕴的汉字,表达了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独特理解。在《诗章》中,庞德结合自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阐释,将中国儒家文化视觉化地呈现了出来,充分体现了其希冀以中国儒家文化医治西方社会弊端的社会理想。《诗章》中儒家文化的视觉化,由表及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汉字的图像结构与画面效果及其表意功能,实现儒家思想的表征;二是提炼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结构,从英语诗体格上对儒家文化进行视觉审美处理;三是儒家文化视觉场景与视觉事件的并置与展示,呈现视觉化的儒家文化情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现代工业化的扩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文明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精神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文艺领域体现在现代主义的应运而生。本文通过解读《达洛维夫人》和《时时刻刻》两部小说以及后者同名剧情片,探讨现代主义和女性意识觉醒在战后英美小说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诗经》"史诗问题"是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它的学术观照的是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学传统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传统之间展开比较,其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国学者或承认《诗经》中有史诗,或否定《诗经》中有史诗,从而呈现一种论争的态势,且一直延续到当下。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学术公案作一个梳理,探寻诸多学者给出各自解答的学理依据,检讨这一学术公案本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5.
阿来的《格萨尔王》对西藏格萨尔王的传奇进行了重述。对这部作品从"重述的困境"、"说唱人的重要性"和"史诗的现代命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重述史诗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一方面要保持史诗原有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转成小说叙事。小说中说唱人的重要之处恰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但阿来和说唱人的重述却向人们昭示了史诗及其重述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诗经·大雅》中五首周史诗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的文本细读,互照互识《诗经》周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崇高"风格的同异,以此为中西诗学体系的基本诠释原则分别是"言志"与"模仿"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主要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表达了现代西方人寻求精神家园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视角,分析斯蒂芬、布卢姆和莫莉这三个主要角色的梦境、幻觉、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来论证《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西方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史诗。  相似文献   

8.
徐丹 《文教资料》2010,(35):19-20
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在作品《死者》中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死亡"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将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纸上。本文以"死亡"和象征为切入点对小说《死者》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岳辉  杨春睿 《考试周刊》2011,(12):47-47
《荒原》是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艾略特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对这首伟大诗篇的文本分析,阐述其中的现代主义写作特点及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朱羽(以下简称"朱"):张老师,《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应该说是您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您对中国现代主义的阐释强调把它重新放回历史,同时对于"形式"、"审美"作一种寓言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是西方国家最为人熟知、流传范围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一部书,是西方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部宗教读物,其中更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鉴于《圣经》的强大影响力,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融入和借鉴了《圣经》中的元素。本文就《圣经》元素在英美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英美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而《圣经》对西方文学又具有终极坐标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圣经文学"对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的传承与融合,以期引起英美文学爱好者对"两希文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意象主义诗歌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意象主义运动标志着西方新诗运动的开端。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把英美诗歌从讲究修辞和机械呆板的节奏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纪元。他对意象的创新意识深刻影响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学军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现代主义的一部新的力作。作者从心理分析、存在与选择、意识流、荒诞意识、象征与寓言、审丑观念、叙事策略、形式实验、生存困境等九个方面进行切入,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来考察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作实践。这九个方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的最集中体现,由此入手就可以展现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丰富而复杂的整体风貌。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析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画家徐渭所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派对其之后四百余年的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作为《墨葡萄》。由于画中不追求对事物的完整真实再现,而用墨来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具有强烈的"表现"之情。蒙克的《呐喊》作为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的代表作也有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文章抽离出两者中的"表现"因素,从情感内部、时代外延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找出中西方艺术之共通点和差异处,从而论证两种处于不同艺术体系中的艺术作品的相似处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渗透着现代意识,向现代主义试探着伸出了触角。该小说表达了对性的坦率态度,成功刻画了"淑"这么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描写了主人公在动荡异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根感。以上种种,使得托马斯.哈代无愧于"现代主义先锋"的称号,对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约瑟夫.康拉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现代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西方史诗《伊利亚特》题材与母题的比较发现在两部史诗中都存在大量战争、婚姻与结义的故事。通过分析比较两部史诗战争、婚姻、结义这三个共同的叙事题材与母题,说明两个民族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上具有许多一致性;两个完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能具有这种相似性,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一些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