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2.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3.
王雅静 《考试周刊》2013,(28):20-20
陆游的作品大多隐含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英雄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是南宋爱国主义士大夫的典型,他的一生都是在民族忧患中度过的,他目睹统治者偏安江南、妥协投降,他在动荡游离中饱尝忧患。正是这一切促成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贯穿陆游诗歌创作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运用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雅歌》中的被叙述者入手去探究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文本对隐含读者的态度的要求。尽管分析的结果是存在着两种隐含读者,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爱”而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是作者在文本中所创造的隐含的替身 ,作者在与对象世界的交汇碰撞 ,与隐含读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对现实人格的审美化理想化建构中完成其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6.
“打理头脸”,语义双关。表面意思是“理发”,深层信息是“做有头有脸的人”——张三将育人寓于理发的本职工作中。“大多是他打理头脸”中的“大多”,很有分寸——在肯定此种职分时,未抹杀其他职分。最后两句话,应该删去——要相信读者有发掘隐含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然后探讨了该概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导模式”认为人类交际在本质上依赖于推导。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在实现从ST到TT的意义转换时,对原文本信息中的隐含意义应在多大程度上在中传递出来时,译者必须准确地估计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望,同时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条件,决定对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继续隐含还是让其明示。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是社会、成人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它既要适应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将儿童设定为隐含读者;又要表现成人的理想、愿望,是一个成人自我满足的寓言.或表现与儿童相通的情感,或为实用的目的要在作品中说服老师和家长,或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渗进成人的情绪,或在写儿童的作品中表现对成人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儿童文学都常把成人也设定为隐含读者.所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有双隐含读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思想,而是采用婉转的方式,将真正的意图隐含在话语中,读者或听者则需通过字面意义理解其隐含意义.话语的隐含意义可以不只是一种,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写者的意图?这就需要借助语境.语境是隐含意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理解隐含意义的依据.它可以排除多义、歧义,确定和阐释语义.  相似文献   

11.
王倩 《天中学刊》2012,27(5):39-42
篇章的可接受性与创作者的文本建构密切相关,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可接受性文本建构主要表现在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设置和对"隐含的读者"的预设。召唤结构体现在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隐含的读者主要是指失意者群体和相思者群体。  相似文献   

12.
意蕴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指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诗歌、散文、小说中都是这样。意蕴的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决定读者每一次接触文本都会产生新的感触.都可能领悟出新的意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相似文献   

13.
“隐含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14.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中隐含的文本空白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林语堂对于诗词中隐含的文本空白的美学效果有充分的认识。在其译作之中,林语堂通过对应原诗简洁的语言,再现原诗中生动的意象,以及重构原诗中含蓄的意蕴,从而保留了原诗中的空白效果,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使得译文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 ,国际组织的权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国际组织作用的发挥。国际组织的权能包括明示权能和隐含权能。文章对国际组织的隐含权能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界定了隐含权能的地位 :隐含权能是对明示权能的有益补充 ;隐含权能来自明示权能 ,是为行使明示权能所必须的权能 ;隐含权能在知识和行使过程中形成国际习惯进而上升为条约演变为明示权能。由于隐含权能是隐含于明示权能当中 ,它具有不具体性、易被滥用性、争议性的特征。因此 ,有必要对隐含权能进行规范——隐含权能的清晰确认。作者从隐含权能的确认机关和确认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隐含权能规范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隐含读者是文学文本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充分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从现象学角度看,隐含读者揭出文学接受作为意向化活动的内在构成:静态的包蕴无限可能性的文本结构随时可转化为现实动态的阅读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真实读者的一种现象学表现,是一般读者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体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可从静态可能性和动态现实性两个角度来考察.而其决定因素,则必溯至文学创作阶段:作家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  相似文献   

18.
在处理、解答化学题目时,有很多题型在题干中都隐含着解题的关键性提示,只要读者仔细阅读,认真捕捉,这些关键性语言将对能否解题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解题时,认真领会命题者意图,挖掘隐含条件,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秘诀。现笔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之一.本文用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译者是与原文作者心灵最为契合的隐含读者.文章从译文的风格、遣词造句、意象意境的再现几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说明译者是如何填补原文的空白和不定点的并达到与原作者心灵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理解"隐含作者"的概念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摘录重要句子如下:的确,对有的小说家来说,他们写作时似乎在发现或创造他们自己。正如杰萨明·韦斯特所言,有时"只有通过写作,小说家才能发现——不是他的故事——而是故事的作者,或可以说是这一叙事作品的正式作者。"无论我们是将这位隐含作者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