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语法和词典研究中,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最为棘手,其中具有自指用法的概括词兼类问题尤甚。主流观点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的“简约原则”,把分析语普遍存在的概括词语法多功能现象视为汉语特有的词类多功能现象,从而造成汉语词类“类无定职”的困境。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上述观点已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词性标注产生消极影响:现代汉语词典中兼类词条的数量被人为减少,造成现代汉语兼类现象远远少于现代英语的假象;对于规约化自指用法的表征,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同一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自相矛盾、在不同词典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突出。因此,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印欧语系中形态发达的斯拉夫语,现代俄语常被认为缺乏兼类词,但前人主要从转类构词角度对语法多功能现象进行思辨研究,缺乏大数据的实证调查。本文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自建“《俄语详解词典》(第四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俄语概括词的兼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1)现代俄语中兼类词的数量很少,共311个,占0.49%;(2)兼类词的类型较多,共43种,其中33种为首次发现;(3)概括词最大兼类数达到五类;(4)作为词类叠加的兼类现象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但在现代俄语中名形兼类词最为凸显。本文一方面证实或证伪了前人相关假设,另一方面也深化并细化了语言类型学视野的词类研究。  相似文献   

3.
谈谈兼类词     
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且意义相同的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兼类词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它还受欧化语法、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影响.由定义可知,判定兼类词要遵循同一性、经常性和多功能性三条原则,从而将兼类词分为形、动兼类词,名、动兼类词和副词、区别词兼类三种.兼类词这一复杂的语法现象有待于我们今后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举了兼类词、词类活用的常用种类,并通过对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比较分析来阐明兼类词属于词的跨类,词类活用不属于词的跨类这一观点,同时还指出了几种词类现象也不属于词的跨类。  相似文献   

5.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兼类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兼类词是指具备两类或多类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本文从兼类词必须具备的条件、兼类词和同音词、词类活用的区别、兼类词的类型以及兼类词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兼类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吕荣荣 《文教资料》2014,(30):150-152
区别词是指“男、女、金、银、初级、超级”等一类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属于加词。区别词具有不同于其他词的独特的语法功能。区别词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和其他词是否存在兼类问题也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关注。由于区别词本身的词类地位、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会向动词、形容词、名词游移,尤其容易向形容词游移。  相似文献   

9.
马琦 《现代语文》2010,(1):34-35
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0.
词类标注在汉英词典编纂中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其中兼类处理尤甚。《新世纪汉英大词典》被誉为第四代汉英词典的开山之作,但至今缺乏对其词类标注进行系统研究。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基于自建的"《新世纪》(第二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和语料库使用模式调查,对其兼类词表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该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总体而言,兼类词数量显著增加,微观结构更趋合理,但仍未能全面反映现代汉语中概括词的兼类现状;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词类标注中尚存一定问题。《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在词类标注上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现代汉语等分析语词类研究困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的关系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似.兼类词是一种"语言规则",是语言层面上对词类的归纳和认可,是汉语词义系统性和词汇规则性的体现.而词类活用是一种"语言习惯",体现出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词类归属。当前,学界普遍将“尚且”一词归入连词,只有极少数人将其视为连词和副词的兼类词。但从“尚且”一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该词同“都”、“还”、“也”等副词进行类比的分析来看.“尚且”应归属于副词。  相似文献   

13.
兼类词的基本条件是:语音相同,词义相关。兼类词的特征是:至少具有两套对立的功能系统。兼类词的主要类型有:实词与实词的兼类,虚词与虚词的兼类,实词与虚词的兼类。兼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词义派生,词类活用,模仿欧化语法。吸收方言用法。  相似文献   

14.
概括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语法研究和词典编纂的难点,作为黏着语的韩国语也不例外。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自建的"《新国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词表征情况作了详尽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韩国语中的兼类现象不如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那般丰富,兼类数量相对较少,兼类类型相对单一。尽管如此,词的兼类现象还是具有一定跨语言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包含名字假借、动字假借、用如静字与状字假借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解为字的本用、一字多词、词的兼类、词的转类和词类活用。从指称与陈述互转看,名字假借多数都是自指。少数是转指;动字假借中自胨与词类活用相当,少数是转陈;转指、转陈与真正的字类假借性质相符;用如静字应当取消;状字假借中,部分属实词虚化,其他属本用。因此,《马氏文通》字类假借内容芜杂,造成了词类问题上的混乱,它与后来的词类活用在内容与性质上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这是古今汉语都有的,比较起来,古汉语的兼类词更为常见。古汉语里“使”的使用频率很高,它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词类、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语法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兼类词。下面首先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谈谈“使”的读音、词性和词义。  相似文献   

17.
学生常常混淆汉英词汇在词类上的用法区别。从汉英在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英词类的特点和汉英兼类词现象等三方面进行对比。汉语在词类划分方面同时注重词的功能和意义 ,而英语则主要根据词的功能来划分词类 ;汉语和英语词类虽然具有许多类似之处 ,却在词类的组成及用法上有许多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在词的兼类现象上也有语音、语义和词形等不同之处。最后提出英语词汇教学应采用的方法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兼类词是指有些词。经常具有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点,而基本意义紧密关联。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鲜见,例如: ①他今天病了。 ②他得了一种病。 例①“病”是动词,作谓语。例②“病”是名词,作宾语中心。两者的词性虽不同,但都含  相似文献   

19.
从“好戏/好说,白纸/白吃”联系到汉语兼类词的标准问题,通过对汉语词类的一些史料及词义、语用的分析,说明汉语兼类词的标准是:字形、字音相同,词义相近;词性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副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单音节副词相对更少,但兼类却达到40%左右。逐个考察这些单音节副词,就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副词形容词兼类和副词动词兼类,而且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表示相对模糊的主观程度。如果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看成是一种标记模式,那么单音节副词的兼类现象恰恰处于一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