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说中道具的匠心独运、妙合无垠,莫过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些道具之精妙。有人说那是细节描写或者景物描写,只有把它们看作道具,我们才会发现其构思之妙、细节之巧,它们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文华 《语文知识》2014,(11):63-64
本文所探讨的意境,是指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与读者审美心境之间的高度契合,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丰富境象与作者寄寓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绵远情思的高度统一。其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即如清代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萱斋诗话》)鉴于意境是构成我国古典诗词作品诸多美学特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之加以充分鉴赏。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极为注重主观体验,着重心灵领悟,要求审美主体应在一种宁静平和的审美心境中直观人生的妙谛,在一种永恒悠深的时空结构中体悟宇宙的奥秘。正是这种虚静空明的审美态势,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在审美活动方面形成“即目”与“神游”等两种主要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前者强调“寓目辄书”、“即景入咏”、“应物斯感”,要求即目即景,重视所见所睹,认为审美主体必须走向自然,以当下的观物活动作为审美思维的契机;而后者则偏重于“凭虚构象”、“心  相似文献   

4.
《原诗》中称许:“诗之至者,妙在含蓄无垠。”《围炉诗话》中更明确地说出:“诗贵有含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为最。”诗为何“妙”、“贵”在含蓄呢?如若缺少蕴籍深厚,耐人寻味的含蓄,将会何如呢?试看一生写了不少名篇佳著的苏东坡的绝句:  相似文献   

5.
一清人王夫予在他的《■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诗学观点,它几乎概括了自北宋欧阳修撰写《六一诗话》以来许多诗论著作中关于诗的基本观念。渚如“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鳞《诗薮》),“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柏背”(谢榛《四溟诗话》),等等,都强调了景和情的密切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是诗的根本。如果我们翻开浩似烟云的中国古典诗歌卷帙,也不难发现,凡是烩炙人口的佳作,确实  相似文献   

6.
“情景交融”是一种作文境界,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分为“由景入情”与“由情入景”两种。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3):42-46
《蒲褐山房诗话》蕴含了王昶独特的诗歌创作艺术理论:一是辩证对待性灵。诗歌抒发真情实感的同时,需注意"止乎于礼";二是主张妙合情景,采用具有一定符号色彩的意象抒发内心世界,以达到情感的共鸣;三是诗歌需变化新奇,打破一定的诗歌审美传统,使诗歌呈现特殊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晚晴女子音乐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晚晴政府设立的女学堂,以及家庭和社会式的女学教育,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女子音乐教育是晚晴女子各类学校中的一个重要教授内容,目前我们对晚晴女子学校的音乐教育设置情况所知甚少,只能从不同女子学校的创办中,整体的分析音乐普及情况,以此来判断该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概况。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赤壁赋》以其优美的词、深厚的意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景、情、理的处理上,此赋达到了浑然天成、妙合无垠的境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先生是一个职业革命者,虽不以诗词名家,但其诗词创作却足以见出他极高的艺术天赋。其诗词用事取典,化盐入水,自然天成;巧用比兴,托物言志,艺境阔远;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妙合无垠;诗词有别,诗庄词丽,质雅并陈。既师承传统而又铸自家面目,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梦苕庵诗话》是当代国学名家钱仲联先生的著作。该书系统论述清代尤其是近代(晚清)著名诗人与诗作,介绍和考订大量有诗史价值的杰构,体现了钱先生的诗学审美标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清诗以及钱先生诗学理论的必读文献。  相似文献   

12.
张籍、王建都以乐府诗而名诗坛,严羽《沧浪诗话》更拈出“张籍王建体”予以褒扬。张籍、王建远绍汉魏乐府,近承杜甫“诗史”写实传统、使其诗作呈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讽渝”的鲜明艺术特征,并以其对乐府诗的开拓创新与创作实绩,成为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和先锋。  相似文献   

13.
王士祯为清初文坛盟主,晚年曾作《渔洋诗话》一书,记往年逸事,忆平生所见,评点得当,情感真挚。俞兆晟言诗话为先生"怀旧之深情",此言不虚。王士祯通过诗歌鉴赏,从所见诗作的形象美与意象美中找寻神韵之境的清真古澹。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 ,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 ,其诗之艺术风格显示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 ,其表现形式有三 :一是创新奇崛、峭拔瘦硬的总体艺术风格。它对矫正当时流行的晚唐体、西体等浮靡诗风 ,有扭转风气的作用 ;二是在诗歌技法上 ,注重布局 ,讲求章法 ,即将散文章法引入诗中 ,惯用“逆起法” ,在意念、意象安排上讲求逻辑严密、腾挪跌宕 ,从而使诗更富有表现力 ,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三是在语言上化腐为新、点铁成金。这是其诗追求艺术美的一种标志 ,也是其诗创新风格的又一重要表现 ,并非“剽窃古人”。因而 ,黄庭坚是诗歌史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人 ,其独创的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对“江西诗派”乃至宋诗的发展都起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6.
夏竦"出入荣华四十余年",虽"为人无足取",但博文好学,在文学方面颇有一定的成就。他诗词文皆擅,作为后期西昆派诗人,其文论较为丰富,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夏竦的文学思想对前期昆派有承有变,充分反映了后期西昆派诗人在诗风转换期的发展变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自己的个性。夏竦诗与其他昆体诗人的诗歌多缺少主观情感,思想内容单调、贫乏相比,他还具有托意委婉之作,微语中藏有讽刺,或寄予寓意,富有哲理。其诗风具有多面性,既有西昆浓艳之风,也有清丽、气势开阔之作。总言之,对夏竦诗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后期西昆派的性质、作用,更为清晰地描绘北宋诗坛由"唐音"向"宋调"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曹操和曹丕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为诗歌的风骨增添了内在的律动。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曹操诗歌保持传统,以言志为特色,因此以《诗经》以来的韵式为主,偶句押韵有六首,叠韵较多,气深笔长。曹丕的诗歌在艺术上更重创新,进一步适用确认了五言诗的押韵模式,注意整合当时的韵式和体格,形成规范,以清丽为艺术追求和书写方式,二十三首诗都采用隔句押韵方式。他还创造了一种结句转韵的新形式。曹丕诗歌的用韵为诗歌的大小韵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19.
《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理论价值。文章从艺术形象、艺术真实、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四个方面概括船山诗论的理论内涵,指出其艺术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客籍诗人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1924-1934年间,蒲风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出版了代表作《茫茫夜》,并发出了鼓动民众大胆破坏旧社会的呐喊声。1932年他加入"左联"后,自觉参与中国诗歌会开展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积极倡导诗歌大众化运动,不但用诗歌纪录了20世纪30年代灰黯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情状,还通过创作诸多可以谱曲传唱的短诗践行了其诗歌歌谣化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