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问题”新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有记者述评、记者调查、采访札记、记者来信等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记者来信这一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以显著位置出现在各级报纸上和广播里。 (一) 目前,有的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写作基础与创新》徐占焜著)把记者来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专章介绍,但大部分著作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体裁,而把它归到已通行的文体之中。有的认为记者来信是一种“评述性消息”,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工作通讯”,众说不一。记者来信究竟属于新闻的哪类体裁?我认为,记者来信既不同于迅速而简明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消息,又不同于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通讯,  相似文献   

3.
尹平桂 《新闻三昧》2006,(11):50-51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这样解释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对立和相区别的新闻。它的常见形式有:解释性新闻、专题新闻、综合报道、述评、工作通讯、工作研究、人物通讯、记者来信、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它所报道的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其事实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和常见性,其存在空间比较宽阔。与事件性新闻相比,作者对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有更多的开掘余地。在全球信息共享媒体竞争深入发展的当今,要获得独家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已经非常困难,而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大做深做出特色则成为媒体竞争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记者来信,是报纸的一项重要报道形式,它既能传达党委的意图,又能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怎样发挥记者来信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我们从去年6月起,规定记者必须重视抓问题,写来信,写内参,又在报社内部开展了评选好记者来信、好内参的活动,并把写记者来信作为编采人员业绩的考核内容,并且由总编辑带  相似文献   

5.
九、创造新的写作样式这20年,新闻写作除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写作样式,如:1.记者来信读者来信,早已有之。记者来信,过去往往登在内部刊物上。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样式,注明“记者来信”,见诸报端,大概始于1978年《人民日报》,以后各报纷纷效仿,至今在报上还时有所见。从内容看,记者来信一般多是针随时弊的,提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带有批评性质,也有反映新情况、新经验的;从写作手法看,题目可大可小,文字可长可短,一般是开门见山,一事一议,先摆事实后讲道理,或夹叙夹议。记者来信就像给朋友写信一样,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记者来信这一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以显著位置出现在各级报纸上和广播里。(一)目前,有的新闻学著作(如《新闻写作基础与创新》徐占焜著)把记者来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专章介绍,但大部分著作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体裁,而把它归到已通行的文体之中。有的认为记者来信是一种“评述性消息”,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工作通讯”,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7.
记者来信,是报纸的一项重要报道形式,它既能传达党委的意图,又能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怎样发挥记者来信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我们从去年6月起,规定记者必须重视抓问题,写来信,写内参,又在报社内部开展了评选好记者来信、好内参的活动,并把写记者来信作为编采人员业绩的考核内容,并且由总编辑带头写,从而调动了编采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去年11月大粮征购其间,市委、市政府作出明文规定:在粮食收购任务未完成之前,关闭粮食市场,关闭农村各种以粮食生产为原料的小作坊。可有的地方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抢购大豆。我们经过采访,写出  相似文献   

8.
属于探讨性报道,除了工作研究,还有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等体裁。不论是写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还是写采访札记等,在选择主题和确定题材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根据记者(通讯员)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或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揭露实际工作中的矛盾,要针对性强,切中时弊,促其问题的转化或矛盾的解决。由于这些报道体裁的内容一般具有探讨性,其表达比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写作更加自由灵活。在记叙事实的同时,可发表一得之见和行家的看法、建议,或者抒发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既可提出问题,还可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建议尽管不十分成熟,也可供读者参考。从这一点来说,又是写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采访札记等体裁的一个优势. 下面再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报道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先谈记者来信(通讯员来信)的写作。这种报道体裁是记者(通讯员)以第一人称,用书信体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写作来说,除了主题要集中.选材要典型等一般新闻写作的要求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梁衡 《传媒》2000,(2):46
在新闻写作的诸种体裁中有一种叫‘记者来信’,它的主要的功能是提出一些值得社会重视的问题。因为用信的形式写就更真切些,又可加进记者的意见,阐述时也会更自由。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过山西神池县,午饭前县委书记李枝荣同志到招  相似文献   

10.
1、记者来信。记者来信,过去往往登在内部刊物上。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样式,注明“记者来信”,贝诸报端,大概始于1978年的《人民日报》,以后各报纷纷效仿,至今在报上还时有所见。2、采访札记。继1978年报纸版面上出现“记者来信”后,又出现了“采访札记”这一新品种。采访札记,顾名思义,是将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成篇。3、采访日记。“采访日记”开始出现在1979年,和黄Q匹生当年的“新闻日记”有某些类似之处。以日记形式表述,写作比“采访札记”更加自由。4、调查附记。根据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编辑部派记者前往调查…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节奏的生活工作状态要求新闻的传播要更快并更灵活多样.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转变可以说是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文化娱乐咨讯类节目<每日文化播报>的实证研究,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探索电视新闻娱乐化报道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们试着将其应用到各大领域,例如游戏、教育、旅游等行业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2016年也被称为是"VR元年".媒体行业也抓住了这次技术革新的机遇,试图开创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即"VR新闻".目前,我国的VR新闻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既有报道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目前VR新闻的发展状况谈一谈VR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春节前,一位在某知名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来电,询问我能否给他推荐几名新闻频道编辑赴北京工作,条件:1.人品好;2.有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经历或有专业背景,擅长选题策划;3.年龄在35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只字未提学历、专业等的限制,颇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代新闻界,穆青是一位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拜读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望和拳拳教导.尤其在记者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婷婷 《今传媒》2016,(1):138-139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面临重大变革,对媒体从业者来说,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特别是对编辑而言,怎样转型,从传统的纸媒编辑转向新媒体编辑,并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笔者从自身从业经历和工作时间入手,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编辑,必须不断学习,成为一名多面手,具备正确研判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策划以"全媒体"思维做新闻和掌握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从事新闻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新闻传播院系对此普遍重视,新闻写作课程开设非常普遍.但是,目前从新闻单位、社会和学生自己的反馈情况看,其效果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为"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写,写作不过关,一股学生腔.  相似文献   

17.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入职德国新闻行业,主要有三条教育路径可选:一是传统的实习(Volontariatu[1]),二是新闻职业学院(Journalistenschule[2]),三是大学的相关专业.其中,新闻职业学院是最具特色和被广泛认可及证明有效的教育模式.各所新闻职业学院的教育理念虽不尽相同,既有旨在为传媒企业输送新生力量的职业化实践技能培训,也有与大学专业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育.(Claudia Mast,1996:139-141)但对有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而言,新闻职业学院都被公认为助其走向新闻职业生涯的理想跳板(Wolfram Schrag,2007:326).因而此类学校往往一席难求,相应其入学选拔标准也以严格著称,加上其独特的教育模式,都成为深受业界青睐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回溯德国新闻职业学院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着手,并对其中代表性学校的办学模式等作素描式介绍并分析概括,以期为我国新闻教育提供一种来自现代报纸诞生地德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雄 《现代传播》2006,(2):34-37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但它已经显露出内在的一系列矛盾和悖论,突出表现为"名"与"实"、"新闻的量"与"新闻的质"、"市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范畴之间的紧张关系.克服上述紧张关系的唯一出路,既不是该种新闻节目样式的惯性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  相似文献   

20.
"热点"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引起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上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对事物的浅层次认识上,而非对其本质的认识.新闻舆论部门要想搞好"热点"问题的报道,真正起到解疑释惑明理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践证明,只有辩证地而不是机械地、全面地而不是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